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官山

铜官山

①即君山。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清光绪 《宜兴荆溪县新志》 卷1: 君山,一名铜官山,“秦以来设官采铜,故名”。

②一名武康山。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十六里莫干山南。《寰宇记》 卷94武康县: “铜官山下有两坎,深数丈,方圆百丈,古采铜所。” 清雍正 《浙江通志》卷12: “昔吴王濞采铜于此。” 故名。

③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十四里千岛湖旁。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2建德县: 铜官山 “在县 (治今梅城镇) 西八十里。《旧经》 载 《新安记》 云: 秦时于此置官采铜,因以为名”。

④一名利国山,又名铜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南朝齐、梁以来,置铜官场于此,故名。李白 《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袖舞,拂尽五松山。” 即此。

⑤即铜井山。在今安徽全椒县西。《隋书·地理志》: 江都郡全椒县 “有铜官山”。《明一统志 ·滁州》: 铜井山 “在全椒县西七十里。一名铜官山。上有铜井,旧尝出铜”。

⑥又名云田山。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镇。《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寰宇记》 卷114引甄烈 《湘川记》 云: “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

⑦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元和志》 卷31邛州临邛县: 铜官山 “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明史·地理志》 邛州: “东南有铜官山,产铜。”《方舆纪要》 卷71邛州: 铜官山,“ 《旧志》 在州东南八里。《史记》 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即山铸钱,即此山也。汉文帝尝以此山赐邓通。今州南五里有卓王孙宅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古钱”。

⑧在今四川金堂县东。《隋书·地理志》: 金泉县有铜官山。《元和志》 卷31金水县: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舆地纪胜》 卷164怀安军: 铜官山,“ 《图经》 云: 在金水县北十里。出铜。唐天宝六载改为金水山”。

⑨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元和志》 卷33铜山县: “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铸。” 《寰宇记》 卷82铜山县: 铜官山 “在县西南六十八里。长二里。《蜀记》 云: 县西南有铜官山,阔八丈,高出众峰。邓通、卓王孙冶铸之所也。景龙二年,采铜利害使西台侍御史奏称: 梓州玄武县,简州金水县竞铜官坑。按两县《图经》,其铜官山合属,玄武县请徙铜官于山南二里”。《方舆纪要》 卷71中江县: 铜官山在 “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志》 云: 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

⑩在今四川广汉市东。《寰宇记》 卷73汉州: 铜官山,“昔邓通铸钱于此”。《方舆纪要》 卷67汉州:铜官山在 “州东二十里。前代铸钱处也”。


(1)又称君山、荆南山。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南、荆溪之南。山巅有池,岩洞绝胜。其西麓曰横山,东麓曰静乐山,南麓曰芙蓉山,北麓则曰南岳。相传三国吴孙皓封国山禅于此,取汉武移衡山于灊霍之义,谓之南岳山。山产茶。(2)即“利国山”。


猜你喜欢

  • 军屯堰

    明建,在今四川绵竹县北。《清一统志·绵州》:军屯堰“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今名官渠堰。其下有硼砂、走水、袭家、唐家、黄土、马坝等堰,皆引绵水溉田”。

  • 可园

    在今广东东莞市区西部。清咸丰八年(1858)建成。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主要建筑名可楼,底层大厅名可轩。楼阁为水磨青砖结构,红砖阶,缀以花台、花径、假山、水池,由环碧廊贯串,构成整体。轮廓

  • 黄台 (臺)

    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为胶济铁路黄台车站。有津浦铁路支线通此。

  • 泾江口镇

    即今安徽宿松县南长江滨之汇口乡。明设巡司于此。清嘉庆时裁。

  • 水窦港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清潭港”条:“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从水窦港登,劫攻东南水门及东北栅,城陷。三十八年,复由水窦港登岸,盘据三沙,官军就围之,贼寻遁去。”

  • 乌铁岩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

  • 开边砦

    北宋咸平元年(998)置,属原州。在今甘肃镇原县西北二十里开边乡。金属彭阳县。元废。

  • 宾安县

    唐置,属羁縻纡州。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红水河滨。北宋庆历时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南红水河滨。属桂州所领羁縻纡州。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废入宣州。

  • 南午岭

    在今浙江东阳市南。《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南午岭在 “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

  • 杨安堡

    在今贵州都匀市东。《明史·贵州土司传》:弘治二年(1489),“苗‘贼’七千人攻围杨安堡,都指挥刘英统兵觇之,为所困。命镇巡官往援,乃得出”。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