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县
一作清溪县。唐永贞元年 (805) 以李纯讳改还淳县置,属睦州。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北宋宣和二年 (1120) 方腊起义于此。次年改为淳化县。
(1)古县名。唐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置,治今浙江省淳安市千岛湖南山岛附近。属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方腊后,改名淳化县。(2)古旧县名。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清浪卫置,治今贵州省镇远县东北青溪。属思州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属镇远府,次年还属恩州府。1941年并入镇远、天柱二县。
一作清溪县。唐永贞元年 (805) 以李纯讳改还淳县置,属睦州。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北宋宣和二年 (1120) 方腊起义于此。次年改为淳化县。
(1)古县名。唐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置,治今浙江省淳安市千岛湖南山岛附近。属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方腊后,改名淳化县。(2)古旧县名。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清浪卫置,治今贵州省镇远县东北青溪。属思州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属镇远府,次年还属恩州府。1941年并入镇远、天柱二县。
①在今四川巫山县西九十里大溪河入长江处之大溪乡。南宋陆游《入蜀记》:“发大溪口,入瞿塘峡。”《明史·傅友德传》:洪武四年(1371)伐蜀夏,“汤和尚顿军大溪口。既而江流得木牌,乃进师”。即此。1959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88蓬州:伏虞山,“《元和郡县志》:在伏虞县东南六十五里。甚险,夷僚被征讨,即入此山中也”。隋伏虞县以此名。
亦作大纵湖。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南,与兴化市接境。南北径三十里,东西广十五里,与兴化分湖为界,南接鱼鲸湖,北达射阳湖。《元史·董搏霄传》:至正十四年(1354),搏霄“从丞相脱脱征高邮,分戍盐城、兴化。贼
即今安徽肥西县驻地上派镇。《方舆纪要》 卷26合肥县: 派河驿在 “府西四十里。路出舒城”。
1949年析信阳县城区置,治所即今河南信阳市。在河南省东南部。面积18293平方千米(市辖区3694平方千米)。人口785.7万(市辖区137.1万)。辖浉河、平桥2区和罗山、光山、潢川、淮滨、息县、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北沙塘镇。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开平县有“长沙塘墟”。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齐书·斛律光传》: 武平元年 (570),光救宜阳,屡破周军,“置筑统关、丰化二城,以通宜阳之路”。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齐天统五年(569年)斛律光救宜阳,屡破周军,筑统关、丰
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原县城西北。《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徐公浦 “南通鸡鸣塘,达顾浦; 北通郭泽塘,又北达刘河”。
即五回山。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与满城县接界。《水经·滱水注》:“徐水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即“五回山”。
即今西藏林周县驻地旁多。《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蓬多城 “在喇萨东北一百七十里”。藏语意为 “普央岗钦” 山的岔口。1960年与林周宗合并设林周县。又作盆多城。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