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阳镇

青阳镇

①北宋置,属合肥县。在今安徽肥东县南四十五里青阳山附近。清设巡司于此。

②北宋置,属临淮县。即今江苏泗洪县。元置青阳站。1949年置泗洪县于此。


(1)古镇名。(1)即今江苏省泗洪县。北宋属临淮县。(2)宋置,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南。清置巡检司于此。(2)今镇名。(1)在江苏省江阴市南部、锡澄运河两岸。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7万。镇人民政府驻青阳,人口1.5万。原名青旸镇,传因宋许青旸在此修炼而得名,后改“旸”为“”。1949年为青旸镇,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置青旸镇,1965年改今名。1983年青阳公社并入,2001年桐岐镇并入。产稻、小麦、油菜籽等。有纺织、化工、橡胶、塑料、电子、印刷等厂。新长铁路、锡澄高速公路经此。古迹有悟空村三国吴将凌统墓。(2)在江苏省泗洪县中西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4.2平方千米。人口14.5万。镇人民政府驻青阳,人口13.8万。《泗虹合志》载:“青阳,古国名少昊。青阳氏封支子于此。”金置青阳镇。1949年设青阳镇,为泗洪县治。1958年改公社,1962年复置镇。产小麦、稻、花生、油菜籽、大豆等。有酿酒、食品、化工、纺织等厂。特产空心挂面。宁徐、洋青等公路经此。汴河、濉河均通航。古迹有隋麻胡城遗址。纪念地有县烈士陵园。(3)别名五店市。在福建省晋江市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9.3万。镇人民政府驻青阳,人口5.5万。地处青梅山之南,故名。1949年设青阳乡。1951年为晋江县驻地。1956年置青阳镇,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置镇。1985年青阳乡划归镇属。1992年起为晋江市驻地。矿产有高岭土。有服装、鞋帽、食品、罐头、蜜饯、汽配、化工、皮革、制糖等厂。青阳“源和堂”蜜饯久负盛名。围禾公路经此。古迹有石鼓庙、明书法家张瑞国读书处白毫庵及忠孝第等。(4)在山东省邹平县西南部。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青阳店,人口 5520。古为通登莱青官道之重镇,明代设兵驿有递铺,故名。1949年前后建制属邹平县,先后更名为第二区、醴泉区、石樊区。1956年撤区并乡改并为青阳乡和耿刘乡。1958年改称青阳公社。1966年青阳、明家集合并为明家集区。1968年撤区设青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产粮食、棉花、蔬菜、苹果、柿子、山楂、板栗。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蜂为主。有建材石料加工、果酒饮料加工、废旧钢铁回收加工和废旧橡胶购销加工以及商业布匹经销、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劳务输出等业。济青高速公路、章索公路经此。有醴泉寺、化庄遗址古迹。


猜你喜欢

  • 陶河

    又作陶渚。今河南孟县南一段古黄河的别称。《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畿 “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水经·河水注》: 孟津 “亦曰盟津,《尚书》 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所谓造舟为

  • 阳日湾市

    即今湖北神农架林区东二十八里阳日镇。旧属房县。民国《湖北通志》卷34房县:阳日湾市“在县南一百八十里”。

  • 哈尔满岭

    即喀拉玛山。今哈萨克斯坦东北境塞米巴拉金斯克东南卡尔巴山。清何秋涛 《朔方备乘》 卷23北徼山脉考: 中国与俄罗斯交界诸山“哈尔满阿林在布里奈阿林西,其南接中国卡伦界”。

  • 通远镇

    ①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六十里通远街。旧为往来孔道。明、清均置驿丞于此。②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废通远县置,属朱崖军。在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黄流、白沙间。政和六年 (1116) 改为通远砦。(

  • 夹马营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二十里。《宋史·太祖纪》:宋太祖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即此。

  • 布西设治局

    1915年于西布特哈总管地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34年日伪改设莫力达瓦旗。1915年由西布特哈地方析置,治西布特哈(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尼尔基镇)。

  • 石纽村

    在今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西南四十里飞沙关。一说在北川县西北禹里羌族乡。《三国志·蜀书·秦宓传》:“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也。”《续汉书·郡国志》广柔县刘昭注:“《帝王世纪》曰:“禹生石纽。县有石纽邑。”

  • 楚尾吴头

    一作吴头楚尾。指今江西北部一带。春秋时为吴、楚二国接壤之地。《方舆胜览》 卷19隆兴府: 吴头楚尾,“ 《职方乘》 记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朱熹 《铅山立春》 诗: “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即

  • 后港镇

    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一百二十里后港镇。清有外委驻防于此。(1)在江苏省东台市西南部。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后港,人口 3000。明成化年间以村后有港得名后港庄;民国初年,此村渐富,

  • 义宁郡

    ①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属晋州。治所在沁源县(今山西沁源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源、安泽、古县等县地。隋开皇初废,义宁元年(617)复置。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沁州。②唐天宝元年(742)改冈州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