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商王朝自盘庚至纣的都城。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史记·殷本纪》 《正义》 引 《括地志》:“ 《竹书纪年》: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1)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商王朝第

  • 洞庭夹

    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洞庭湖滨。《方舆纪要》 卷80龙阳县 “洞庭湖” 条谓 “洞庭夹为盗贼渊薮”。《清一统志·常德府一》: 洞庭夹“舟楫泊此候风,水大则由洪沾,水小则由夹入湖,其南七十里为沅江

  • 罗镜所

    在今广东罗定市西南罗镜镇。《清一统志·罗定州》: 罗镜所 “在州西南七十里。明万历中,自西宁县移函口千户所于此,亦曰新函口所。城周三百六十余丈,今废,设汛兵防守。乾隆五年设州判驻此”。

  • 琵琶洲

    ①在今江西余干县城南信江中。《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 琵琶洲 “盖江水回抱,积沙而成,状如琵琶焉”。《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余干县: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②在今广东

  • 萨哈亮山

    即今吉林东辽县东、东丰县西北界山萨哈岭。为松花江支流辉发河与辽河上游东辽河 (克尔素河) 之分水岭。即“吉林哈达岭”。

  • 召陵县

    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西晋改为邵陵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属汝南郡。《三国志·魏志》:黄初六年(225年),“(文帝)行幸召陵,通讨虏渠”。东汉末,黄巾起

  • 阁牌洲站

    元置。即今湖北嘉鱼县北簰洲镇。明废。元置,即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牌洲。明时改阁牌驿。

  • 夏阳县

    ①战国秦置,秦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西汉属左冯翊。三国魏属冯翊郡。北魏属华山郡。北周废。②唐乾元三年 (760) 改河西县置,属河中府。治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四十里夏阳村。后属同州

  • 丰利渠

    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方舆纪要》卷53泾阳县:丰利渠“宋熙宁七年殿中丞侯可议自仲山旁凿石渠,引泾水东南与小师泉会,下流合白渠,不果。大观四年渠成,疏泾水入渠,民赖其利,因赐名曰丰利”。

  • 湖岭嘴墟

    即今江西宁都县东北八十五里湖岭咀。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0宁都州图: 东北有湖岭嘴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