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鸱之塞

鸱之塞

即倒马关。又名鸿上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二十一年 (前305),“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集解》 引徐广曰: “鸱,一作鸿。” 《正义》: “本晋鸿上关。”


又作鸿上塞、鸿上关。战国中山关隘名,后属赵,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倒马关。《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即此。汉置常山关。


猜你喜欢

  • 黄牛山

    ①一名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南岸重岭垒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能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

  • 神门

    底柱山三门之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北黄河三门峡水库中。《清一志· 陕州》 “底柱山” 条引《陕州志》: “三门: 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即底柱山“三门”之中门,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北黄

  • 山河

    即溇水上游。在今湖北鹤峰县东。《清一统志·宜昌府》:山河“在鹤峰州境。众山溪会流,东入澧州安福县界。即溇水之上流”。

  • 马之遴社

    即今台湾省彰化县西南鹿港镇。为高山族平埔人马之遴社。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1:马之遴社“离府治四百里”。清为马芝堡,又名鹿港半堡。日本占领期间设鹿港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鹿港镇。

  • 罗东堡

    即台湾宜兰县东南罗东镇。清末 《台湾地舆总图》 宜兰县舆地说略: “东南二十里曰罗东,旧设巡检,已裁。”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日本侵占台湾后,曾发生抗暴斗争。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罗东镇。为太平

  • 北路右翼右末次旗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次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色楞格东北。

  • 龙斗泉

    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33汶上县:龙斗泉“初出汹涌,流为龙斗河,亘四十里而达蒲湾泊。霖潦时,辄有涨溢之患”。《清一统志·兖州府二》:龙头泉“初出涌沸如两虬相击,故名”。

  • 鱼鳌山

    在今陕西宁强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6宁羌州: 鱼鳌山 “宋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汉中,分两军。东军屯于兴元、洋州之间,以趋饶风关; 西军由别路入沔州,取大安军路,开鱼鳌山,撤屋为筏,渡嘉陵江,入关堡

  • 杯山

    在今江西乐安县西北。《寰宇记》 卷110抚州崇仁县: 杯山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五里,以山顶如杯为名”。《清一统志·抚州府一》: 杯山 “在乐安县西北八十里。……龙义水出此。山北为界岭,接丰城县界”。又

  • 因城县

    北魏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北阎家沟。隋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619)改名金城县。古县名。北魏置,治今陕西省甘泉县西北。属金明郡。周废,寻复置。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名金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