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

官名。清代内阁设此官,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


官名。明代仿宋制置大学士若干人,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仁宗时又置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他们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大学士的官阶为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一般称为辅臣,俗称阁老。首席辅臣称为首辅,即当首相之任。清初在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以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即成为内阁的主官。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规定,大学士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系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系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至于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清代的大学士官阶远比明制为高,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俱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享有极高的荣誉。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即使加有师、保的荣衔或有侯、伯的爵号,仍称中堂。大学士本身的任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机要事务,随时备皇帝的召见,并替皇帝草拟诏旨。大学士例有兼职,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洪承畴兼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开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两次规定兼各部尚书衔。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虽下令裁汰兼衔,历年仍有管理部务者。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始完全取消大学士兼尚书虚衔。自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本身处理机要的任务亦移归军机处,任大学士之职遂等于空的荣典。

猜你喜欢

  • 南京店宅务

    官署名。金朝置。设在南京(今河南开封)的房屋地产管理机构。参见“店宅务”。官署名,金朝置,掌管房地基,征收官钱,检料修造,摧毁房舍。其官有管勾四员,正九品,各以二员分为左右厢。属员有攒典,左右厢各五人

  • 捐贡

    明朝由捐纳而取得贡生资格者用此称。清朝称例贡。

  • 慰谕使

    唐置。(1)诸道临时特遣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遣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节慰谕岭南酋长冯盎,盎遣其子知戴随使者入朝。(2)羁縻府州临时特遣使。《资治通鉴·唐纪十二》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 才人

    官名。宫中女官有才人。《史记·淮南厉王长传》:“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晋沿用汉制,才人视爵千石以下。从南北朝至明,多沿置。唐置才人七人,正四品,掌权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杜甫《杜工部草堂诗

  • 典牡上士、中士

    官名。“牡”指公畜。北周置典牡上士一人,正三命;典牡中士一人,正二命。掌养公马之事,属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参见“典牝上士、中士”。

  • 直班门笔帖式

    官名。清朝八旗护军营景运门直班大臣之属员,掌章奏文移。额定五人,以上三旗每旗所设“门笔帖式”中五人轮值。其中景运门二人,隆宗门、后左门、后右门各一人。分别于各门办理文书事务。

  • 宰祝

    官名。春秋战国置。掌献牺牲以荐祭祝。《淮南子·时顺训》:“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视肥臞全粹”,“以犬尝麻,先荐寝庙”。

  • 明使君

    “刺史”的尊称。

  • 教坊使

    使职名。唐高祖武德(618—626)置内教坊于禁中,以按习雅乐。武则天时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此,教坊不隶太常寺,以

  • 州军府录事

    官名。南朝宋置,《宋书沈·攸之传》载:“攸之在郢州,州从事辄与府录事鞭。攸之免从事官,而更鞭录事五十。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由此可知州军府录事地位甚为卑下,当亦属閤内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