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军使

军使

①军职。唐高宗仪风(676-678)中置,以黑齿常之为河源军副使、大使,常之在军七年,吐蕃不复为边患。五代沿置,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于辉州砀山县(今安徽砀山)置崇德军,以使领之,始命朱彦让为军使。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改澶州顿邱镇为德清军,改镇使为军使。宋朝置为骑兵都一级统兵官,下有副兵马使、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上隶马军司。② 五代、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军之长官。宋朝位县官上、军监下,带京朝官等寄禄官而任职者,称知军事或知军,掌略同知府事。


武官名。(1)唐时为戍边军官。唐制,军队戍守之地,大者称军,天宝以前各军均置军使一人,隶属于都督或节度使,领兵在万人以上者,置营田副使一人;领兵在五千人以上不足万人者,置副使一人。其下均设仓曹、兵曹、胄曹参军各一人。(2)五代时侍卫诸军及禁军将领亦有军使之名,如《资治通鉴·后梁纪三》记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戊戌,以侍卫诸军使韩勍为西面行营招讨使,督诸军讨之。”后梁禁军中的左右天兴军、左右广胜军亦置军使,以亲王为之。(3)金置。属诸总管府、节镇兵马司,见“兵马司”。

猜你喜欢

  • 三大宪

    清朝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之合称。清朝地方官员称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为三大宪。

  • 征西大将军

    官名。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后27),任冯异为之,统兵征讨赤眉。两晋、南北朝为将军名号,多授统兵出镇在外、都督数州诸军事者。在武职中地位很高,居四征将军之上,历代皆不常置。两晋定为二品,禄赐与特进同。如

  • 快行

    快行,又名快行家,为宋朝宫廷中的吏役,供奔走传达命令之役,皇帝出行时随从执衣服器物。元代也有;蒙古语作“贵由赤”。

  • 同文正卿

    官名。即鸿胪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鸿胪卿。

  • 国民参政会审查委员会

    国民参政会内所设审查议案的组织。见“国民参政会”。

  • 属籍案

    官署名。宋朝宗正寺所属机构。掌宗室族属名籍,序其服纪之远近。

  • 司閤

    官名。唐朝诸王府皆置,各一人,正九品下,掌本府诸门开闭及管钥。武则天时废。

  • 文史兼优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文类科目。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诏举,李昇期等三人及第。

  • 法制院参事

    官名。清末内阁法制院属官。宣统三年(1911)五月设。无定额,奏任。分任本院法律法令之起草与审议。

  • 官名。①传说夏朝的辅佐大臣。《尚书大传·虞夏传·皋陶谟》:“左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② 西周置,又称“辅师”。乐官。 《辅师��簋铭》:“更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