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分巡道

分巡道

官名。即“巡道”。


官名。简称巡道,明清时设置。分巡之名,始于唐代,唐代遣使分道出巡,当时称为分巡某某道。明初,恐府县官贪鄙不法,故于直隶府州县设巡按御史,各按察司所属设试佥事,旋裁撤试佥事,改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这是分巡的开始。后以按察使副使、佥事分巡一定地方,专掌刑名,称为分巡道,常川在外,并有治所。据《明史·职官四》记载,明代十三按察司共设分巡道六十九。其分区与守道的分区有重叠交错,纯属监察分区性质。两京不设按察司,南北二直隶的分巡道分属于邻近按察司官。清初沿明制以按察司副使、佥事所任道员为巡道。自乾隆时定道员为正四品实官后,巡道的职掌与守道所掌出入交错,无甚区别,巡道的辖区与守道也不相重叠,实际上巡道与守道已共同成为分区督察府州的高级地方官。但形式上仍区分之。据《清史稿·职官三》记载,全国共设分巡道七十一。参见“道员”。

猜你喜欢

  • 钟表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修理钟表。

  • 治宜正

    见“治仪正”。

  • 广东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广东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广东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广东部员外郎设,一人。南京户部广东清吏司亦设一人,皆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

  • 侯典袍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侯的属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军帅。参见“典袍”。

  • 典谒

    官名。① 战国置。内廷小臣。掌引见宾客。《韩非子·亡征》:“相室轻而典谒重,如此则内外乖。”太田方注:“相室,卿也。典谒,主宾客请谒之事者。”②唐朝置。中书省通事舍人属吏,十人。太子右春坊亦置四人。流

  • 疡医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太医下大夫疡医上士佐官,正二命。

  • 司法行政部

    官署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置,属司法院,掌理全国司法行政事务,设部长一人,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下设总务、民事、刑事、监狱四司,分司执掌。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司法院

  • 建义将军

    官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职员令未载,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为四品。杂号将军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北魏等沿置。掌帅兵征伐。

  • 三官

    ①大乐正、大司寇、司市合称。见《礼记·王制》。②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合称。③司马、司徒、司空合称。见《左传·昭公四年》。④指齐国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号令的三种官。见《管子·兵法》。⑤管理农、商

  • 永兴宫汉人行官都署司

    即“永兴宫南面行官都部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