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百官通称,相对民而言。②战国后期指秩位较低的官员。秦汉分长吏、少吏。一般秩位在四百石至二百石者为长吏,百石以下为少吏。历代沿称。明清称衙署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者。清朝分京吏、外吏两类,京吏有供事、儒士、经承三种,外吏包括书吏、承差、典吏、攒典,均由民间选充。宗人府、内阁、翰林院、詹事府供事考取,内廷三馆及修书各馆供事由内阁、翰林院等衙门供事送馆,则例馆供事由本衙门经承、贴写充补,儒士由经承转补,其余皆募充,五年役满更换。凡经制之吏,五年役满可考职,经堂官、总督、巡抚考试后,京吏取十之七,外吏取十之五;一等晋从九品,二等为未入流,咨报吏部给照,注册备于铨选。事繁京吏及乌里雅苏台供事,役满免考职,京吏掣签,授从九品,未人流职; 乌里雅苏台供事议叙,授府经历,皆注册备选。


1、百官的通称,与民相对而言。

2、汉朝称职位低的官员曰吏。官俸四百石至二百石的为长吏,百石以下的称斗食、佐史称少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猜你喜欢

  • 尚书都兵郎

    即“都兵郎”。

  • 土百户

    武职土官名。清制,秩正六品,甘肃地区置九人:循化癿藏一人,平番、碾伯各二人,岷州四人;青海地区置二十三人:玉树族四人,格尔吉族三人,阿里克族、扎武族各二人,蒙果尔津族、邕希叶布族、苏鲁克族、尼牙木错族

  • 从品

    官职等级制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始置。《魏书·官氏志》: “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指在第一品至第九品之外,又置从一品至从九品九个等级,合共十八个等级。从一品排在第

  • 五百主

    战国时期秦国统帅五百人军队的将官。《商君书·境内》: “五百主,短兵五十人。”武官名。战国时秦国军队编制,每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以统率之。

  • 织染署令丞

    官名。北齐太府寺有司染署,隋沿置。炀帝时改属少府监,又置司织署,各设令及丞。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合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唐沿置,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又有府、史、监作、典事、掌固之属。

  • 旗籍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旗籍司郎中。清朝理藩院所属旗籍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初设满洲二人,蒙古一人;后改设满洲一人,蒙古二人。

  • 太官食监

    官名。三国魏置,位七品。或说属太官令。见《通典 ·职官一八》。官名,三国魏置,七品,掌监膳食,属太官令。见《通典·职官十八》。

  • 下五旗包衣参领

    官名。清朝八旗中下五旗包衣之职官。额定二十五人,每旗各五人。掌辖下五旗包衣,以供王公府属之执事。下属有包衣佐领四十二人,旗鼓佐领十人,管领四十二人,分管四十一人,旗鼓分管十人,骁骑校四十二人。

  • 先秦文献和金文作君王、官吏、统辖、任职解。汉朝为一种选官制度。称辟召、征辟;皇帝以敕令形式选用官吏,公府、大将军及州郡任用属吏称辟除。后者为汉朝选官入除重要途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之。1、国君。《尔雅·

  • 卫尉

    官名。①战国秦始置,西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景帝曾改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故。掌皇帝所居未央宫禁卫,主管宫门屯驻卫士,专司昼夜巡警和检查出入者之门籍。亦称未央卫尉。有丞一员。属官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