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四辅

四辅

君王之辅佐大臣。《礼记·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孔颖达疏引 《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西汉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傅合称。平帝元始元年 (后1)置。位居三公上。以太傅领四辅事,总揽朝政。新莽指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始建国元年 (后9)置。位上公,居三公上。东汉废。十六国北燕前、后、左、右辅亦合称四辅。北周亦置,指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丞。明朝太祖设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实仅置春、夏二官,秋、冬阙。


古代君王的四位辅佐大臣,朝代不同,其官称也不一样。《礼记·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疏:“《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西汉平帝时四辅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傅,位在三公上,总揽朝政。《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注:“张晏曰:王莽为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是为四辅。”西汉末年,王莽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见《汉书·王莽传》。北周四辅指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丞。明太祖以春夏秋冬为四辅。

猜你喜欢

  • 门下掾祭酒

    意为门下掾首领。《后汉书·卓茂传》:“迁(卓)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古代重礼,饮酒必祭,以酒沃地示有先。祭时推长而有德者为之,称为祭酒。故

  • 勋武前锋五职

    勋武前锋都将、勋武前锋别将、勋武前锋统军、 勋武前锋军主、勋武前锋幢主的合称。北齐左、 右卫府直荡属官, 属勋武前锋正、 副都督,负责宫掖禁卫。从八品。武官名。北齐置勋武前锋都督、勋武前锋别将、勋武前

  • 大选

    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又称双月选。明朝之制,凡内外官员出缺,由吏部选补,其初授官及考定升降者归双月选,按平常之缺依序升除。清朝沿之,以属于除班、升班之官员人双月选。后以补班内丁忧起复之汉郎中、员外郎、主

  • 尚书都兵郎

    即“都兵郎”。

  • 群牧司

    官署名。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置,掌国马饲养之事。设群牧制置使,以枢密使或副使兼领; 同群牧制置使,以曾历中书、枢密院及使相、宣徽使、节传使者充任; 群牧使,以两省以上官充任; 同群牧使,以待制

  •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

    官名。元代设此官。见“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

  • 人

    官名。掌管国王、王后伙食和祭祀酒食的官。《周礼·地官·序官》“人”注:“祀人:主炊官也。”任此官的为妇女或阉人。

  • 校考使

    使职名。见“监中外官考使”。

  • 京畿道

    官署名。清朝都察院所属诸道之一。初制,京畿道给印信,但不设专员惟以照刷部院卷宗事归之。乾隆十四年(1749)设掌印监察御史及监察御史,均满、汉各一人; 属官有笔帖式、经承等。负责稽核直隶、盛京刑名,稽

  • 中军都将

    官名。北魏置。统中军兵。《魏书·乐陵王传》: “后除 (拓跋思誉) 使持节,本将军,领护匈奴校尉,都督,中军都将。”参见“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