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孝廉

孝廉

选拔官吏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原为二科,汉武帝采纳童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 (前134)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要向中央推举一至二人。被举者大都先除受郎中。东汉顺帝时,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课试,以观其能。其后遂为制度,为汉朝仕进主要途径之一。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三年,又令举廉不限年齿,老幼皆可。蜀、吴亦由郡举孝廉。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从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东晋以来,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依九品官人之法,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无须策试。隋唐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至明朝,为荐举之一种,亦用称乡试合格者。清朝亦然。


1、汉朝选拔举荐人才的项目之一。孝指孝悌。儿子孝敬父母称“孝”,弟弟尊敬哥哥称“悌”。廉指廉洁的官吏。汉制规定,每年郡国从所属吏民中推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合孝廉为一,郡国每年从二十万人中推举孝廉一人,边远郡县从十万人中推举一人。所举孝廉,朝廷多任之为“”。

2、明清两朝“举人”也称“孝廉”。

猜你喜欢

  • 玄官

    官名。主祭天。《管子·幼官》: “令曰 :‘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礼上帝。’”

  • 右射声率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射声率上士佐官,正二命。

  • 商报馆

    官署名。清末商部附属机构。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职掌编辑发行商报,通过刊登本报招商、集股诸事及各地商情,以推动工商业。置提调官一人,本部司员兼充。编辑聘请学问深邃通达商务者出任。清末商部所属机构

  • 典司宗祐

    官名。春秋时郑国置。掌守宗庙藏主石室。《左传·庄公十四年》: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祐。”杜预注: “宗祐,宗庙中藏主石室。言己世为宗庙守臣。”

  • 建义将军

    官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职员令未载,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为四品。杂号将军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北魏等沿置。掌帅兵征伐。

  • 春官尚书

    官名。即礼部尚书,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礼部尚书。参见“礼部尚书”。官名。见“春官”。

  • 右士师

    官名。春秋战国置。主管官吏爵秩等级。《管子·五行》: “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总别列爵,论贤不肖士吏。”

  • 平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初,江东孙氏置,孙辅曾任之,领交州刺史。三国魏时,与平东、平西、平北将军合称四平将军,多持节都督或监某一地区的军事,有时亦作为刺史等地方官员兼理军务的加官。两晋

  • 五京道

    辽行政区划。会同元年(公元938年)置上京道、南京道,并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置中京道,合称五京道。(1)上京道,治所在上京临潢府(今辽宁省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临潢府及

  • 武器令

    官名。唐朝卫尉寺武器署长官,置一员,正八品下,掌在外使用之兵器,祭祀、巡幸则纳于武库。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殿前都点检司武器署置,位提点下,从六品,掌卤簿、仪仗、旗鼓、笛角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