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有都尉、县有县尉。汉朝沿置。魏晋南朝亦置,员数、品秩有不同; 京师及部分重要地区或置部尉、经途尉、左右尉。隋朝为郡县属官,位丞下正上。上郡从八品,中郡正九品上,下郡正九品; 上县从九品上,中县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曰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复曰尉,京县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二人,从九品上; 中下县、下县各一人,从九品下。又,隋太子典书坊内厩置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武散官有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隋唐诸牧监统领各牧或马牛之群亦置一至二人。宋朝为县尉简称。金亲王府属官亦置,掌警卫侍从,秩从四品。


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太常主簿

    辽官名。太常寺官员。掌文书簿册之类。

  • 礼宾院

    官署名。唐朝宴劳少数族政权或外邦使者之所。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令鸿胪寺勾当检校,宪宗元和九年(814)置于长兴里之北; 以礼宾使主其事,引对番客。宋朝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朝贡馆设及互市、

  • 清都郡丞

    官名。北齐置,清都郡次官,从五品。

  • 谋主

    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顾问应对、参谋军事。《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以)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谋主即谋士。

  • 制勘司郎中

    官名。清末法部制勘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崇禄寺

    官署名。辽朝南面官。本名光禄寺,避太宗讳改。掌酒醴、膳羞及祭祀供品牺牲之事。置卿、少卿、丞、主簿等职。官署名。辽为避太宗名讳,改光禄寺为崇禄寺,属南面官。所掌同“光禄寺”,参见该条。

  • 东绫锦院使

    官名。宋置东、西绫锦院使,属东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作为医官迁转之阶。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称保和大夫。

  • 河南丞

    即“河南尹丞”。

  • 漆署令丞

    官名。梁少府卿所属机构有漆署,掌油漆之事。置令及丞为正副主官。

  • 都亭侯

    爵名。东汉置,位在乡侯下。晋、南朝宋、梁、北朝北魏皆置。初封都亭,后无封地。爵名,汉置,为亭侯的一种。在乡之亭称野亭,在城之亭称都亭。《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传》:“帝求母王美人兄斌……斌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