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司

左司

官署名。① 初为尚书都省办事机构。隋、唐、五代皆置,隋朝有郎一员,唐朝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尚书左丞副贰,掌监督管理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政务。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监管吏部、户部、礼部、奏钞房、班簿房事务,亦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辽朝沿置。金朝掌本司奏事,总察吏、户、礼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注官,回避其间记述之事,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元朝并尚书省入中书省,遂改隶中书省,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掌吏礼房南吏、北吏、贴黄、保举、礼、时政记、封赠、牌印、好事九科,知除房资品、常选、台院选、见阙选、别里哥选五科,户杂房定俸、衣装、羊马、置计、田土、太府监、会总七科,科粮房海运、儹运、边远、赈济、事故、军匠六科,银钞房钞法、课程二科,应办房饮膳、草料二科,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元末朱元璋中书省置,有郎中、员外郎; 明洪武十三年(1380)随中书省罢。②大理寺所统官署。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勘磨司,分左、右,有司丞、司副各一员,二十年罢; 建文(1399—1402)初改大理左寺为左司,置都评事、副都评事、都典簿等; 永乐(1403—1424)初复名左寺。③清朝宗人府,盛京礼、兵、刑、工四部均置,分见各条。


官署名,隋朝唐朝宋朝的尚书省皆有此官。尚书省六部,每部左右四司,共二十四司,分掌六部事务。其主官为郎中、员外郎。《通典·职官四·尚书省》:“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宋史·职官一》:“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左司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各一人,掌受付六曹之事,而举正文书之稽失,分治省事:左司治吏、户、礼、奏抄、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抄房,而开拆、制敕、御史。催驱、封樁、印房,则通治之,有稽滞,则以期限举催。”元朝中书省也置左右司,左司掌吏、户、礼三部文牍。其官有郎中二人,正五品;员外郎三人,正六品;都事二人,正七品。见《元史·百官志一》。

猜你喜欢

  • 内书堂

    明朝宫内教授宦官识字读书之所。宣德四年(1429)始设,选儒臣任教。命小内使入堂读书。明代宦官衙门司礼监的附属机关。明洪武年间,太祖严禁宦官识字。后设内官,典簿书,掌文籍,以通书算小内使为之。永乐时,

  • 强弩将军

    官名。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置,以李沮任之,统兵伐匈奴。两汉为杂号将军,省置无常。三国魏末,司马昭受封晋王后,置以掌宿卫。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立弩营,以为长官,充任皇帝侍卫。初员一人,东

  • 通路将军

    杂号将军名,汉置,掌征伐。《后汉书·邓寇列传》:“中郎将来歙承制拜峻通路将军,封关内侯。”

  • 就第

    即归第。汉朝、晋朝或称官员免官为就第。

  • 先锋都统

    官名。见“先锋都统所”。

  • 忠义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因玄菟郡高显县民王简负担被反叛吏民所杀的县长郑熙之丧至州,特下诏拜简为之。见《三国志·三少帝纪》。官名,三国魏置,领郡兵,主治安、除奸猾,防盗贼。《三国志·

  • 临潢府路转运司

    参见“北京都转运司”。

  • ①通“率”。西周称诸侯方伯之长。《驹父盨》:“南仲邦父命驹父即南者(诸)侯率高父,见南准夷。”②军队主将、统帅。《左传·宣公十二年》: “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又《僖公二十七年》: “作三军,谋元帅。

  • 百石

    官俸级名,月俸谷十六斛。王莽改称庶士。见《后汉书·百官志五·百官受俸例》、《汉书·王莽传》。汉代粟石品级中的第十五级。西汉时长安游徼等属之;东汉时九卿之吏属之。

  • 胥附上士

    官名。北周置。胥附大夫属官,佐其统所部禁兵。正三命。官名。见“胥附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