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御笔

御笔

文书名。皇帝亲笔所撰。北朝始有此名。《北史·元勰传》: “帝令勰为露布,辞曰: 臣闻露布者,露之耳目,以臣才小,岂足大用。帝曰‘汝亦为才达,但可为之。’及就,尤类帝文,有见者,咸谓御笔。”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宰相蔡京推荐吴敏充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为不可,蔡京乃请皇帝亲书诏旨,特召吴敏上殿,除右司郎官。御笔始盛行。后蔡京患言者议己,每有奏请,皆乞徽宗亲书手诏,称为御笔手诏,违者以违制论。贵戚、近臣亦争相请求御笔,致使徽宗命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皇帝亦以此处理政事,上至庙堂政务,下至州县民事,对内平乱,对外和战,皆以御笔处分。三省无所干预,唯奉行而已,缴驳之制遂废。南宋初年废,凡御笔事出于法外者,悉加厘正。高宗绍兴二年(1132),复以御笔行事,但必经三省、枢密院,为有未省,许臣下奏禀、缴驳。

猜你喜欢

  • 训科

    官名。明清地方县之医学学官。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设。每县一人,未入流,设官不给禄。掌教授生徒之事。清沿明制设,未入流。由所辖有司遴选谙医理者,咨部给札。

  • 宣诏省

    官署名。渤海国置,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居之。

  • 掌座

    官名。唐朝两京郊社署郊坛置,二十四员,以主神御之物,皆由礼部自斋郎中奏补,任满十二年授官。杂任职名。唐于两京郊社署置二十四人,以主神御之物。凡任掌座满十二年,皆授官。

  • 巡视山东、河南工务御史

    专差御史名。清雍正间置,员额一人。后省。

  • 湖广司员外郎

    官名。即“湖广清吏司员外郎”。

  • 车骑大将军

    官名。魏晋制度,骠骑、车骑、卫三将军皆为重号将军,高于诸名号大将军,本无须加“大”。其后将军名号愈授愈滥,遂又增置此号,多加权臣元老,以示尊崇,一品,开府置僚属,不领兵。十六国、南朝、北魏、北齐因之。

  • 大乐署令丞

    官名。金于太常寺设大乐署,兼鼓吹署职掌。有令,从六品及丞,从七品。掌调和律吕,教习音声并施用之法。属官有乐工部籍直长、大乐正、大乐副正。并有乐工一百人。元中统五年(公元124年) 于太常礼仪院置大乐署

  • 立信校尉

    官名。三国吴置,《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 (274):“攻拔吴枳里城,获吴立信校尉庄祐。”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作战,地位低于将军、高于都尉。《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九月癸亥以大将军陈骞为

  • 宦者令丞

    官名。战国时已有宦者令,秦汉沿置,掌管宦者,属少府,有丞,宦者是宫内、特别是后宫服杂役之人,人数众多,故汉代宦者令有丞七人。宦者令办公之署称宦者署,也常为官员等待皇帝诏命之处。

  • 铸钱监副监

    官名。唐朝少府监铸钱监次官,置一至二员,以所在州府上佐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