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药房
官署名。明朝内府所属机构。掌皇帝用药。置提督太监正、副二人;近侍、医官无定员。与太医院相辅。凡皇帝有疾,御医诊毕将药方送入,御药房用金罐煎成进上。罐口以“御药谨封”缄记。
宫廷祗应机构。明置,掌皇帝所用药饵,与太医院相表里。设提督太监正副二员,分两班。所属有近侍二、三十人,学医官人三、四十人。清沿置,属内务府。设管理大臣主管,无固定员额;下设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兼管内务府司员二人,兼管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二人,库掌二人,所属有苏拉医生四十四人,召募的民间医生十七人。
官署名。明朝内府所属机构。掌皇帝用药。置提督太监正、副二人;近侍、医官无定员。与太医院相辅。凡皇帝有疾,御医诊毕将药方送入,御药房用金罐煎成进上。罐口以“御药谨封”缄记。
宫廷祗应机构。明置,掌皇帝所用药饵,与太医院相表里。设提督太监正副二员,分两班。所属有近侍二、三十人,学医官人三、四十人。清沿置,属内务府。设管理大臣主管,无固定员额;下设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兼管内务府司员二人,兼管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二人,库掌二人,所属有苏拉医生四十四人,召募的民间医生十七人。
使职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6—760)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后置,一人。
官署名。北宋前期三司置,分属户部,掌榷酤、官麹之事,以本部都孔目官以下领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随三司废。
官名。三国魏置,为分曹侍御史之一,掌度支运。
即“北院梯里己”,太宗会同元年 (938)改称北院司徒。
军职名。北宋置,统领禁军簇御龙、御龙骨䤪子、 御龙弓箭、 御龙弩四直卫士, 属殿前司。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618—626)后始置于禁中,隶太常寺,又名内教坊。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更名云韶府,以中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 复置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二曹博士。京都又置左、
官名,汉置,属光禄勋羽林左监,佐左监掌羽林左骑。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参看“羽林丞”条。
阶官名。金教坊二十五阶之第十三阶,秩从六品下。元十五阶第七阶,从五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六品下,称纯和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君主时代,在帝后尊号之上再加褒美之称,谓之上徽号,如宋太祖徽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清同治帝的生母那拉后的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参见“尊号”。
又作“可寒”。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初,鲜卑族中有此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崙称丘豆伐可汗。西域君主称可汗。《新唐书·突厥传》:“可汗,犹单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