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斋郎

斋郎

官名。掌郊庙祭祀杂役。三国魏置,隶太常属官太庙令,八品。两晋、南朝沿之。北魏分太常斋郎与祀官斋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前者为从七品中,后者九品中。唐朝太常寺置太庙斋郎(后归宗正寺)一百三十人,所领两京郊社署置郊社斋郎一百一十人,鸿胪寺司仪署置三十人。任斋郎者必须是经过考试的五品或六品官子孙,任职年久可补室长、掌坐、掌次等,为唐朝官员子弟入仕途径之一。宋朝略如唐制,亦为荫补入仕之官。


(1) 官名。三国魏太庙令所属,第八品,为祭祀时执事之官。(2) 杂任职名。唐宋置,为入仕之阶。唐制于太常寺两京郊社署置一百一十人,宗正寺京、都太庙各置一百三十人,诸太子陵各置二十四人,鸿胪寺典客署置三十人,均掌祭祀事务。太庙斋郎一般取五品以上官子孙,郊社斋郎取六品官子,均须粗通文义,仪容端正。太庙斋郎经六考、郊社斋郎经八考于吏部简试如贡举法,中第者于吏部注冬集散官。不第者番上如初,再经六试而仍不第者亦酌量予注散官。宋承唐制,于太庙及郊社局置斋郎,以台省六品、诸司五品登朝第二任官子弟荫补,为官僚子弟入仕之途。

猜你喜欢

  • 左布政使

    参见“布政使”。

  • 量试

    宋朝官员考选方式之一。二十五岁以上宗室子弟,出官前须赴礼部贡院考试,称量试。例试一场,考经义二道,诗、赋各一首,或考论一道。合格者,授保义郎和承节郎; 不合格者,四十岁以上,授承信郎,四十岁以下,许省

  • 灭寇将军

    官名。三国吴领兵武职,《三国志· 丁奉传》: “(丁奉自冠军将军)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十六国前凉亦置。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掌征伐。《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 公廨

    官署,官吏办公处的通称。洪蒧《行状》:“公巡历所部……居鄱阳公廨。”见宋代张刚《华阳集》卷四十附洪蒧《行状》。

  • 训术

    官名。明清阴阳学学官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设。县各一人,未入流。凡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选日之流,悉归管理。然设官不给禄。清顺治(1644—1661 )初年沿设,县各一人,未人流,由所辖有

  • 刑部狱(监)

    监狱名。隋唐时,刑部作为最高司法机构,只有案覆大理寺及诸州奏报案件、管理司法行政事务的职能,而不是一级审判机构,即使与大理寺、御史台官员组成“三司”,推鞫重大案件,受理冤案审诉的情况下,也并不具有独立

  • 司门第巴

    唐古特官,清设于前藏,为唐古特文官。员额三人,其职掌为管理门户。

  • 磋迈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元符二年四月”条有磋迈喀结桑。吴广成《西夏书事译作》“磋迈花结香”。花结香为喀结桑的异译,磋迈为其官称。

  • 都司卫所的疆土管辖

    明代军事系统的都司(行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地理区域,统辖不属于行政系统管辖的疆土。明代卫所的疆土管辖可分以下四个类型:一为沿边卫所,其辖境从东北到西北以至西南的边疆地区,约占明代

  • 审刑司右详议

    官名。明洪武(1368—1398)中于审刑司置,三人,正七品。详见“审刑司左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