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古代国君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上刻文字,分左右两半,右半在朝廷,左半在外官或兵将之手。国君有事,使节持半符至,外官或兵将合符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战国时两国关系的信符亦称符。秦汉亦然。汉朝自文帝始颁与郡守铜虎符、竹使符,作为发兵的凭信。②公文程式。始于晋。时尚书所下公文称符,三公府、大将军府、州府所下亦然。唐朝凡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的公文,皆曰符。宋诸州对下属县行文用“”,末云“符到奉行。”《庆元条法事类》载有“”的格式。尚书省各部有“部符”。明朝为皇帝下达的一种文书。由殿阁大学士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战国以来君主行使权力的一种信物。符以金、玉、铜、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剖为左右两半。如朝廷与外官两方欲执符为信,则以其半存朝廷,其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至,外官出另外半符勘合之,以验其真伪。至汉代,分封功臣,任命郡国守相,以及发兵等军国大事,仍以符作为凭信。

猜你喜欢

  • 典兵中郎

    官名。西晋置。皇帝出行时,督摄仗卫,在五时车后。或亦随军出征。

  • 南武库令

    官名。南朝梁、陈分“武库令”置,为南武库署长官。梁一班。

  • 圆审

    又称九卿会审。明清司法制度。遇大案、要案及难决之案,三法司会审仍不决,便会同吏、户、礼、兵、工五部长官,通政使司通政使共同审理。

  • 顺天府通判

    官名。明清皆置,正六品。明代通判掌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涂之事;清代通判掌牙侩税收、平禁争伪。见《明史·职官三·顺天府》、《清史稿·职官三·顺天府》。

  • 郭什哈昂邦

    满语官名。汉译为“御前大臣”。

  • 上将

    见“上将军”。1、军官名,古时将官分上将、次将、末将,上将为武官中最高的将官。《孙子·地形篇》:“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上将即主

  • 总纂

    官名。参见“纂修”。官名。清始置于国史馆,员额满四人,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及部属、科道等官派充;汉六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总掌国史编纂之事。北洋政府时期于国史馆、礼制馆、修订法律馆均置

  • 库真

    参见“库直”。

  • 工部局

    旧社会外国人在上海、天津等租界设立的市政机关,分工程、警务、卫生、教育、监狱诸课。原意为市政委员会,因其“重工务”,旧中国当局便称其曰“工部局”。

  • 江西司郎中

    官名。即“江西清吏司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