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膳部

膳部

官署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遂为天官府诸司之一,掌供宫廷饮食,设中大夫为长官,武帝建德二年(573)省中大夫,改以下大夫为长官,宣帝时复旧。下大夫、上士、下士贰之,辖内膳上士、中士; 食医下士; 外膳上士、中士、下士; 典庖中士、下士; 典饎中士、下士; 酒正中士、下士; 肴藏中士、下士。掌醢中士、下士。司鼎俎中士、下士。掌冰中士、下士。北齐为都官尚书所辖诸郎曹之一,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等事,设郎中为长官。隋朝为礼部(祠部)四司之一,掌祭器、酒膳、食料之政,初设侍郎二员为长官,员外郎为次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郎、承务郎为长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置郎中、员外郎为长贰。历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膳,咸亨元年(670)复旧,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再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再复。五代因之。渤海国亦置,属左六司,设郎中。北宋前期无职掌,设判部事一员,以无职事朝官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主管供进酒膳、祠祭牲牢礼料、藏冰供赐等事,郎中、员外郎复为职事官,领御厨、翰林司、牛羊司。哲宗元祐元年(1086),由主客郎中兼管,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祠部郎官兼管。明初亦置,为礼部四属部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三员,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精膳清吏司”。


官署名。唐宋皆置,属礼部。《新唐书·百官一·礼部·膳部郎中》:“掌陵庙之牲豆酒膳。”《宋史·职官三·礼部·膳部郎中》:“掌牲牢、酒醴、膳羞之事。”其官有郎中和员外郎。

猜你喜欢

  • 正仪大夫

    官名。金朝置,熙宗天眷( 1138—1140 )年间始定。为司天翰林官散阶。从四品中。明洪武四年(1371)定钦天监散官,监令为正四品,授正仪大夫。十五年后,改依品级授以文职散官。官名,也是官阶名,金

  • 水上警察厅

    官署名。北洋政府内务部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二月二十二日呈准公布《长江及其他水师改组令》,规定原有长江水师及其他水师均改为水上警察,设厅管理。依照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三月三十日公布的《水上

  • 掌朝仪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永安建制始设,分左、右,正、副各一人,职同检点。主议礼乐。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天王府,主管议定礼乐。设左掌朝仪、右掌朝仪,计二人。官阶为职同检点。

  • 铁路督办

    官名。清末各官办铁路行政长官。品秩不等。光绪十七年(1891),筹筑关东铁路,始置,由直隶总督兼充。嗣后龙州等路亦置。掌司该路筹建事宜。

  • 乘黄署

    北齐、隋、唐、辽太仆寺官署名。参见“乘黄令”。官署名。唐朝太仆寺所属四署之一,掌管供应车辂和驯驭之法。“乘黄”是良马的名字。见《新唐书·百官三·太仆寺》。

  •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

    宦官名。宋朝置,为最高内侍职,掌禁中供奉之事。神宗时定为从五品。

  • 第三领人庶长

    官名。北齐置。原称第三领民庶长,唐朝人修史时避讳改。视从六品。

  • 同签大睦亲事

    官名。金置,泰和六年避睿宗讳,改大宗正府为大睦亲府,改同签大宗正事为同签大睦亲事,与其他长官共掌敦睦纠率宗属钦奉王命。见《金史·百官一·大宗正府》。官名。金置,由同签大宗正事改称。见“同签大宗正事”。

  • 太子司马督

    官名。汉末曹操设。三国魏六品,晋沿置。掌东宫宿卫。官名,汉朝末年曹操置,六品,掌东宫宿卫。晋沿置。

  • 右校丞

    官名。汉朝为右校令副贰,秩三百石。西汉成帝阳朔三年(前22)省,东汉复置。隋、唐为将作监右校署次官,置三员。隋从九品,唐正九品下。参见“右校令”、“右校署”。官名,秦汉皆置,为右校令之副,佐右校令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