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邮政总局

邮政总局

官署名。清末邮传部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设。掌理全国邮政事宜。置局长一人,总办一人,会办一人,下设总务、营业、稽核等股。


清末邮传部直辖机构。清代设有驿站,在鸦片战争前,原以驿站递送军事文报,属兵部车驾司管理。鸦片战争以后,邮政大权渐被外国人所掌握。最初在各通商口岸设有外国信局,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驻京各国公使的公文,都由总理衙门交驿站代寄。在海关总税务司迁京办公,海关自行开办邮务之后,此事又改由总税务司管理。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在各通商口岸又设立了送信官局。为寄递驻外使臣文报,又在上海专门设立了文报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元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邮政总局,各地设分局,但实权仍操在总税务司手中。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邮传部成立后,决定接管邮政,当时的总税务司赫德为了维持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解决与法国在华利益的矛盾,延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才办移交,并由法国人帛黎充任邮政总办。邮政总局属邮传部后,经营邮政事务,设局长、总办、会办等官。局内分设文牍、通译、稽核三股。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设邮政总局和邮政分局等。北洋政府于交通部置邮政总局,掌理全国邮务行政。设总办、会办、副会办各一人,下设稽核、联邮、经画、秘书、供应、财务、总务、考绩各处和内地管理处,各设处长和协理处长一人。邮务人员分为邮务长、副邮务长、邮务员、邮务佐与邮务生各等,总局各处处长与以下人员、各地邮局局长和以下人员,均由上列各等相当人员充任;邮务员中分设洋员与华员。全国分划邮区,大致依各省区行政区划,于省会设置邮务管理局。但吉林、黑龙江为一区(哈尔滨),四川分为西川(成都)与东川(重庆)两区,北京(包括内、外蒙古)与上海各成一区,青海附于甘肃。管理局之下,各地分置一、二、三等邮局,下辖支局和代办所、村镇信箱。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沿置邮政总局,局内分置总务、秘书、考绩、财务、稽核、经画、供应、联邮、汇兑、储金十处,设邮政总办、会办、副会办、处长、副处长、佐理员、事务员等。各邮区设邮务长、邮务员。

猜你喜欢

  • 州长史

    官名。汉末州牧始仿将军府置,冀州牧韩馥以耿武为长史,见《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东晋至南北朝,州的佐属有军府佐属与州佐属两系,长史为军府佐属的上纲,别驾为州吏的上佐。北周时两系佐属已趋于混合,长史与别

  • 内侍省右班副都知

    官名。宋朝置,为宦官阶官,位在都知下。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定为正六品。哲宗元祐 (1086—1093) 中,改为从六品。南宋复为正六品。

  • 贼曹掾

    官名,汉置,为太尉属官,俸三百石,掌贼曹盗贼事。《后汉书·铫期传》:“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郡县也置贼曹掾史,掾为正,史为副,主曹事,掌捕盗贼。

  • 世袭六品官

    官名。自唐代开始历代均以孔子后裔为世袭曲阜知县。清初因之, 乾隆六年(公元174 1年)改设此官。

  • 平戎将军

    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步骘传》:“由是加拜(征南中郎将步骘)平戎将军,封广信侯。”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帅兵征伐。三国时吴置。《三国志·吴书·步骘传》:“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于是加拜平戎将军,封

  • 国际贸易局

    实业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掌调查中外商情,促进对外贸易。设局长、副局长为正副长官;中西文秘书各一人,分掌机要文件及长官交办事务。局内分设四处:总务处,掌文书的撰拟与收发、保管,印信的典守,职员成

  • 夺官

    官吏降罚方式之一。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规定, 司法官惩戒的第一种为夺官,指革去现任官秩,并予以褫职。

  • 行殄寇将军

    杂号将军名,东汉末年袁术置,掌征伐。《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才千余,骑数十匹。”

  • 警保处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布《省警保处组织法》,将各省的警务处与保安处合并为警保处,仍隶属于省政府。其职权为掌理全省警察及保安事务。内部组织有六科、三室:第一科,

  • 太仓署

    官署名。北齐置,隶司农寺,有令、丞。隋朝有令二员,又有米廪督二员、谷仓督四员、盐仓督二员。唐朝有令三员、丞五员,又有监事、典事等属。皆掌廪藏之事。北宋存其名而无职司。官署名。北齐、隋、唐皆置,均属司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