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即“子庚”。
古代少数民族对自身的别称,如金代对女真人的称呼。又称“国人”。
粗陋之衣。汉代僮隶及贫苦者之服。《汉书·贡禹传》:“妻子糠豆不赡,裋褐不完。”颜师古注:“裋者,谓僮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汉唐之际,庶民多所因之。《新唐书·车服志》:“士服裋褐,庶人以白。
太平天国印书。清咸丰三年(1853)刊行。次年改名为《太平救世诰》,以杨秀清名义颁布。收杨秀清序及歌三首,自述奉上帝命下凡扶天王起义救世经过,并劝人敬拜上帝修身行善之道。
古族名。因世居卢水(今青海西宁西)得名。最初见于《后汉书·西羌传》。出土的建武六年(30)居延汉简亦有相同记载。其族源:一说为小月氏;一说为羯胡;一说为杂胡,主要部族是匈奴。西汉时分布于张掖郡南,为张
元大都皇宫殿名。在正殿大明殿之北。由延春堂之东有阶梯,三折上登一高台,台上即延春阁,位置邻近今北京景山,是皇帝举行宗教仪式和宴会之所。规制陈设,大体上与大明殿同。
明代匠户家子弟。征入内府各监局学艺,艺成为匠。军匠中亦有,月支米五斗,成年后即为正式军匠。
西周末申国君主。申伯之后,其女为周幽王后,生太子宜臼。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宜臼,宜臼奔申,乃与缯国、犬戎攻杀幽王。后与东方诸侯拥立宜臼,为平王。一说为申后弟兄,平王之舅。
宋职役名。掌管催收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天圣以后,以第三、第四等户充当。乡书手最早为乡役,隶里正、户长,后升为县役。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改为雇役。
地名。清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后,立鄂博于此。为伊犁、塔尔巴哈台收取哈萨克租马及巡边会哨之处。因河得名。河为伊犁、塔尔巴哈台之分界。同治三年(1864)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为沙俄割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