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65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官观阁令、晋平令、著作郎。是书主要记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并涉及三国鼎立前各家史迹。将三国史事分成三书(又称三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以魏为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书参酌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曜《吴书》等编纂而成。惟蜀国无史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本纪、列传都记有不少民族史资料。《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列传》简扼地叙述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韩、倭的历史。田豫、牵招、郭淮、邓艾、梁习、夏侯渊等人列传也涉及鲜卑、乌丸、羌胡、匈奴、氐等史迹。《蜀书》之《诸葛亮传》、《马超传》、《姜维传》、《李维传》等记载了氐、羌及西南夷的一些状况。《吴书》之孙坚、孙权、诸葛恪、陆逊、贺齐等人列传则涉及山越、武陵蛮等与吴之关系。三志本独立,北宋后合为一书。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引书210种(一说159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并开一代注释先例。注中所引,现已大多失佚,如《汉晋春秋》、《魏书》、《英雄记》、《魏略》等都保留了许多东夷、匈奴、西戎、西南夷史迹,为研究三国时期民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行本为武英殿本、百衲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猜你喜欢

  • 邛笼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羌族传统民居。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当时分布于川西北的冉��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今四川羌族和阿

  • 闾伯升

    ?—540北魏大臣。字洪达。柔然王室后裔。河南洛阳人。其高祖为柔然君主次子(人名不详),率部投北魏,赐爵高昌王,仕至司徒公。以后世代仕魏,改郁久闾氏为闾氏。本人尚太尉咸阳王元禧之女元仲英公主。文武兼资

  • 波密

    地区名。在西藏自治区东部古称“野番”、“博窝”。清宣统年间(1909—1911),清朝统治者借口未经“王化”,曾三路进攻该地,是为有名的“波密战役”。辛亥革命事起,驻此地之清军哗溃返藏,1916年藏军

  • 讹迹邗

    见“郁成”(1350页)。

  • 汉军

    指由汉人组成的军兵。辽、金、元、清皆有此称。 ①辽汉军由枢密院统领。侍卫军中有专设的兵种,称“汉军侍卫”。辽阳路东京兵马都部署司统有契丹、奚、汉、渤海四军,由汉军都指挥使司统汉军。 ②金汉军初沿辽制,

  • 鄂赖

    清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原系喀喇沁部人。袭任理藩院郎中兼步军副尉。康熙五十七年(1718),随定西将军噶尔弼征四川口外理塘、巴塘。五十八年,奉命招降察木多等处索克三丹公、朱公、吉东,龚布等处之拉礼、墨

  • 北使录

    书名。明李实撰,1卷。实字孟诚,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十四年(1449),瓦剌太师也先统军攻明,经“土木之役”,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后在攻北京时,遭明军反击,北撤,翌年,

  • 世选

    契丹王朝选官制度。赵翼《廿二史札记》称:“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盖世袭则听其子孙自为承袭,世选则于其子孙内量才授之。”是为契丹旧制。据《辽史》所载,军政要职,如北南枢密使、北南宰相、夷离堇等皆

  • 纳都六设

    即“讷都六设”(921页)。

  • 忌触门槛

    古代蒙古社会禁忌之一。即严禁进出帐幕时触及门槛,否则将受到严惩。《黑鞑事略》:“履阈者,……诛其身”。出使蒙古的西方教士约翰·普兰诺·迦宾尼和鲁不鲁乞等都因不知此俗而受到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