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岩

三岩

地名。亦称三暗、三艾、散演。在金沙江两岸,东界巴塘,南接江卡,北临德格,分上、中、下三岩。旧为巴塘所辖小土司之地。山隘险峻,人口2千户。乾隆、嘉庆(1736—1820)中,常恃险抢掠官商行旅,川藏要路为之梗阻,清廷用兵西藏,亦弃此捷径而绕道乍丫、察木多。光绪二十年(1894,一说二十三年),川督鹿傅霖派兵征之,至下三岩,被围困,乃罢兵,在上中下三岩设土千户,归巴塘管辖。三十四年(1908),西藏发兵攻之,亦未大胜。至宣统元年(1909),川督赵尔丰派兵分五路并进,始攻克全岩,三年改流,置三岩设治委员。同年改三岩县,1960年并入贡觉县。

猜你喜欢

  • 禾泥

    古族名。今哈尼族。始出于元代文献。《元文类·招捕》:“至元十三年正月,罗匐甸官禾泥阿禾必招降。”《元史·张立道传》:“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罗匐甸即今元江,在哀牢山西麓。《元文类·招捕》还载:“江头江

  • 扫花

    即“撒花”(2490页)。

  • 筇竹寺白话圣旨碑

    元代蒙汉文合刻古碑。为云南昆明玉案山筇竹寺所藏刻有以古蒙文和元代白话文对译皇帝圣旨的石碑之俗称。现妥存该寺大雄宝殿前廊,为文物保护重点。元至大三年(1310),筇竹寺住持玄坚和尚朝见武宗,获赐大藏经一

  • 须弥福寿庙碑记

    碑铭。清高宗弘历撰文,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刻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立。碑存承德市须弥福寿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班禅六世罗桑贝丹意希奏请进京祝乾隆70寿辰。清朝为藉班禅之宗教影响,笼络

  • 高髻

    见“椎髻”(2164页)。

  • 郭隆寺

    见“佑宁寺”(1087页)。

  • 宣抚司知事

    官名。元代设置,为宣抚使属员。掌管案牍及管辖吏员,为宣抚司经历的副手。明代授任土官,秩正九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车佛南整训总队

    解放前夕在云南建立的地方革命武装。原称“普光三支队”,是一支组织松散自发反对国民党压迫的地方武装。在接受中共“云南人民自卫军第二纵队”领导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随即改编为

  • 赤德松赞

    吐蕃赞普。798—815年在位。※赤松德赞之第四子。因年幼执政,大臣疑其是否有能力执政,遂议定先令其试行,故又称“赛纳莱青云”(意为“试行善颈王”)。其兄牟尼赞普执政后期,吐蕃佛寺供养大减,寺院受毁。

  • 回回人

    对回族人的称谓。回族人亦自称“老回回”。参见“回回”(7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