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澹

元澹

653—729

唐朝文臣。字行冲。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元氏。北魏常山王素连之后。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及长,学识通博,尤擅音律及诂训之学。登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睿宗景云(710—711)中,九迁至陕州刺史,兼陇右、关内两道按察使,未行,拜太常少卿。以拓跋氏未有编年史,乃撰《魏典》30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开元(713—741)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兼关内按察使。自以书生,非纠弹究治才,不堪搏击之任,固辞。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四迁大理卿,察理冤案,为时论所誉。寻固辞刑狱之官,求为散职。七年(719),转左散骑常侍,封常山县公。九迁国子祭酒,月余,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奉诏领撰古今书目,名《群书四录》。又为玄宗所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寻以老罢丽正殿校写书事。奉令集学者为《礼记》集义作疏,缀成50卷,于十四年(726)奏上。为尚书右丞相张说驳奏,其书贮于内府,不得立于学官。愤诸儒排己,退而著论自辩,名为《释疑》。后又累表请致仕,获准。卒,赠礼部尚书,谥献。

猜你喜欢

  • 于阗文

    公元5—10世纪使用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人们认为古代于阗是塞族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又称于阗文为“于阗塞文”。用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被称为“于阗语”或“于阗塞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一

  • 环州蛮

    唐宋之际环州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曾发生“环州起义”,详见该条(1277页)。

  • 乌兰察布岩画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地区发现岩画。在奇石林立岩石上刻有许多反映古代游牧人和狩猎人社会生活及其原始宗教活动的图像。多为野生动物、人面像、具有荒野风味的粗犷舞蹈等,画面形象性强,形态各异。据研究包括有古

  • 图理琛使团

    清朝第一次派往土尔扈特蒙古的使团。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朝政府为联络土尔扈特部共同反对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内阁侍读学士殷扎纳、图理琛、理藩院郎中纳颜、新满洲噶扎尔图、米邱等30人前往额济勒

  • 㕎馺特勤

    参见“署飒可汗”(2359页)。

  • 布孜尔罕

    见“布素鲁克”(471页)。

  • 马过

    傈僳族民间乐器名。用竹片精心刻制的一种口弦。流行于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一片弦是拉拨簧片而发音,三片弦是用手指直接拨动弦片振簧而发音。一般作舞蹈伴奏,也有自娱时演奏的。多为青年妇

  • 合撒儿

    1164—?蒙古国大将。又译哈撒儿、哈萨儿、拙赤合撒儿、搠只哈撒儿等。孛儿只斤氏。※也速该次子,铁木真(※成吉思汗)弟。以勇猛善射著称。宋乾道六年(1170)父被塔塔儿人毒害后,部众离叛,家境衰落,靠

  • 闾大肥

    北魏将领。原名“悦勃大肥”,或译“悦伐大肥”。出身于柔然贵族,郁久闾氏,入魏后改姓闾氏。一说为仆浑(步浑)子,大檀弟,即与从兄社仑争国的“悦伐大那”,“肥”、“那”字形相似而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与

  • 腊惹洞长官司

    元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又作臈惹洞长官司。元置,以向孛烁为总管,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治所位于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洪武五年(1372)改属永顺宣慰司,令田世贵为长官。清代,因长官田仕朝归诚,令袭原职。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