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白室

八白室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灵堂。亦称八白宫。南宋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率乒征西夏、金途中,卒于六盘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南),遗体归葬于不儿罕哈勒敦山(今肯特山,一说葬于起辇谷)。为防止后人盗掘,将墓地踏平,不封不树(不留标志),称为禁地或圣地,由兀良哈人世代守护。遗属又建此灵堂,永久保存其住过的斡耳朵(宫帐)及遗物,并作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场所,由鄂尔多斯部世代看护,鄂尔多斯部的名称也源于此(斡耳朵的复数)。《大黄史》称:“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乃鄂尔多斯万户也”。蒙古族尚白,由8座白色的大毡帐组成,故称“八白室”。《成吉思汗祭典》云,八白室包括:成吉思汗的白室、忽兰哈敦的白室、古尔伯勒津高娃哈敦的白室、白翁衮马(画像)的白室、保鲁温都尔(马奶桶)的白室、箭筒的白室、缰绳的白室、仓库的白室。入明,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事频繁,汗位争夺激烈。为标榜汗位继承的合法性,称汗者辄在八白室参拜即位,如哈萨儿后裔※阿岱汗、瓦剌首领※脱欢、元裔※摩伦汗、※达延汗、※打来孙汗等均在此参拜即位。东蒙古诸部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前也屡在此誓师或会盟,如嘉靖十七年(1538),卜赤汗召集东蒙左右翼诸部在此会盟誓师,共同讨伐“反叛”的兀良哈万户。旋师后又在此举行庆典,封赏有功人员。八白室可以移动,成化至正德(1465—1521)间,随鄂尔多斯部迁入河套地区,设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世代传为成吉思汗陵。每年祭日,远近蒙古人在此聚会,刑白马、白驼祭奠成吉思汗。抗日战争时期,经榆林、延安、西安,移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迁入青海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应蒙古族人民的要求,迁回内蒙古。1956年,在伊金霍洛建成陵园,供人们参拜凭吊。近年来,恢复了传统的成吉思汗祭典。

猜你喜欢

  • 蓝氏城

    见“蓝市城”(2316页)。

  • 达珠瑚

    1565—1627清初将领。又作达诸护。满洲正蓝旗人。兆佳氏。世居纳殷。初任佐领,从太祖努尔哈赤征乌拉、叶赫诸部,护卫宁古塔,均有功,授三等男爵。天命十年(1625),率兵征东海瓦尔喀和卦尔察部有功。

  • 神士懑

    金宗室。女真族。完颜氏。银青光禄大夫胡速鲁子。年15,事太宗为左奉宸。皇统二年(1142),充护卫,授武器署丞,累官肇州防御使。大定(1161—1189)初,为元帅右都监,曾率部参与镇压契丹起义军。后

  • 木底州

    ①唐置州名。见“木底城” (256页)。 ②渤海国早期所置州名。据《续日本纪》,日本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大兴二十一年,758),渤海赴日大使杨承庆官辅国大将军,行木底州刺史,是渤海

  • 乌古斯可汗传

    见“乌古斯可汗的传说”(354页)。

  • 坚赞额珠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亲族。索伦彭错之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一等台吉,同年被派往蒙古慰问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十七年(1847),随噶伦沙扎赴察雅(乍丫)巡视,得

  • 使坊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舒繙河卫。永乐八年(1410)二月,与甫儿河卫等2卫同时设立,今人考在今黑龙江省绥芬河支流舒范河流域。

  • 三大罗

    突厥汗国官号。意谓“肥粗者”。《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其“肥粗者谓之三大罗。大罗便,酒器也,似角而粗短。体貌似之,故以为号。

  • 崩尼—博嘎尔珞巴语

    我国自称崩尼、博嘎尔等支系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关于支属,经初步比较,与景颇、独龙等语言较接近,与印度嘎若语支的语言也有密切关系,因未作深入比较,暂归入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

  • 汗哈屯乌梁海

    清乾隆年间居住于汗哈屯山(位于前苏联卡通河西南)乌梁海人总称。旧属准噶尔部管辖。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进攻达瓦齐后,令喀尔喀副将军青衮咱卜等前往抚服。七月,清军至萨噶勒巴什岭,遣副都统敦多卜、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