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勿吉

勿吉

东北古代民族名。来源于挹娄(一说其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意为“森林”或“深山老林”。活动区域史记其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实际前后期略有不同:前期与挹娄同;中期以后东临今日本海,西界小兴安岭南端、黑龙江肇州县一带、吉林省长春市附近,南至牡丹岭,北达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并存”说认为只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流域)。北魏延光(471—476)中,首次以新名遣使至和龙(今辽宁朝阳)向拓跋魏纳贡。除正光年间(520—525)因中原乱起,一度与中原王朝联系中断外,迄南北朝末,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至。其中北魏太和七年(483)来中原纳贡人数多达500百余人,贡马500百余匹。常向外扩张和掠夺近邻:在与拓跋魏通贡前,南侵高句丽,破其“十落”;太和十七年(493),逐西南方的夫余族残部,占据今长春市一带松花江上游地区;又经常掠夺豆莫娄等小国,“诸国患之”。狩猎业尚存在,使用施毒药的石镞猎取野兽。农业已采用“偶耕”耕作法,种植粟、麦、穄;饲养猪、马。能造手推车,会用米酿酒,“饮能致醉”。社会还处在“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的阶段。南北朝末出现靺鞨称号,其名逐渐消失。一般认为,勿吉与靺鞨实为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同音异译,也有人说靺鞨是由貊貉转音,与其原非一族系,后为一族系。

猜你喜欢

  • 抚水蒙氏

    唐宋时期抚水州豪族。唐时抚水州在黔中道南部(今贵州三都、广西环江一带)。居民主要有区、廖、潘、吴四姓,首领皆出自上、中、下三房及北遐镇蒙姓。上房居帚洞,中房居前村,下房居博贺村。住地稍平,夹龙江以种植

  • 撒尼

    见“撒尼泼”(2492页)。

  • 尼古我

    傈僳语音译,意为“祭祀歌”。旧时傈僳族十分崇奉鬼神,有各种各样的“祭词”和“卜歌”,每种※“尼”(鬼)均有其独特的祭法和祭祀歌,如“奥沙尼”(天鬼)、“米司尼”(山鬼)、“海夸尼”(家鬼)、“加古尼”

  • 云南西双版纳和红河南岸部分哈尼族地区一种家族组织。由若干父系血缘关系家庭组成。有自己的姓氏和族长,有些还有共同的墓地和少量的公有土地。同一个“谷”的男女严禁通婚。族长由懂得族规的年长男子担任。随着家族

  • 缫什和勒

    卫拉特蒙古大台吉坐床。木制,长六七尺,阔3尺余,形制略如内地。左、右、后3面,均有边栏,间有雕刻。自宰桑以下不僭坐。因为大台吉特有,故俗称袭位曰坐床。

  • 郑仁旻

    889—926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长和国第二代国王。又作郑曼、郑文、郑仁文、郑仁明等。白蛮(白族先民)。郑回第八世孙(郑回本为汉族,其后裔融入白蛮),※郑买嗣子。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一说开平三年)

  • 哈丹

    亦作“哈达”。女真语音译,“山峰”之意。《金史·国语解》谓“山之上锐者”。满洲语和蒙古语至今犹有此词。可能源于阿尔泰语系诸语族的祖语,起源甚早。

  • 滇载记

    书名。又名《滇记》。1卷。署名“明杨慎撰”。实由无名氏将白文《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译成汉文,加入有关史籍之记载,稍事编纂,最后由杨慎“删正”而成。约成书于嘉靖(1522—1566)初年。内容主要

  • 帮办大臣

    清代协助参赞大臣或办事大臣办理事务的高级官员。从蒙古贝勒、贝子中选任。如库伦办事大臣下有帮办大臣1员,科布多参赞大臣下有帮办大臣1员,协助处理各种事务。

  • 婆悉海

    见“蒲类海”(2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