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咸同起义

咸同起义

清代贵州苗族大起义。因发生在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二年(1855—1873)之间,史称“咸同起义”。参加起义苗民达百万之众,遍及贵州东、东南及中部150余州县,延续达18年之久,是清代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苗民称之为“十八年反政”或“张秀眉反政”。咸丰五年(1855),台拱厅(今台江)※张秀眉、※包大度、李鸿基、张开格、潘老冒等受白莲教及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不堪满汉地主、官吏、高利贷者及商贾的盘剥与压榨,于三月十五日,以民间议榔形式在掌梅尼聚众举兵。攻台拱万城及清军汛堡。丹江、三穗等地苗民纷起响应。五月,都匀苗民※柳天成、金干干和贵定苗民※潘名杰等先后起义。六年十月,张秀眉起义军攻克丹江、凯里、黄平、施秉、清江、台拱等城。七年,与汉族号军及侗、布依、水等起义军联合,攻克瓮安、平越、荔波、古州、镇远、天柱等县城。起义军以台拱、丹江、清江、清平、黄平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及农民政权。惩治贪官污吏、地主豪强等,把没收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每年收成除部分供作军需外,其余归耕者所有,不交粮纳税。起义军管理墟场集市贸易,社会秩序井然。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调集官兵全力镇压苗民起义军。四年,湖南巡抚李翰章派兆琛、李元度、周宏印等率湘军分道入黔。苗民起义军与侗族起义军采用突击战术,收复镇远、天柱,转攻铜仁松桃,直入湘西,破麻阳、沅州、晃州、黔阳、会同、靖州等城。六年(1867),清廷改派席宝田统帅,以枪炮装备湘军,围剿起义军。苗、侗义军退回贵州。七年,由于号军和侗族义军的失利,苗族义军处于孤军抗敌的境地。八年,席宝田集中湘、黔、川三省兵力分3路向苗族起义军发动总攻。三月,包大度率领义军在黄飘战役中大捷,歼清军2万余人。九年,清军攻占施洞口及台拱,进逼都江、八寨、麻哈。十年,丹江、凯里失守,张秀眉、杨大六、包大度等退守雷公山。十一年(1872),湘黔官军合围雷公山,张秀眉以10万义军在乌鸦坡与清军决战。包大度、九大白、九松等将领先后牺牲。四月,张秀眉、杨大六在乌东与清军肉搏,不幸被俘。余部由李鸿基率领退守古州、下江、荔波一带,继续战斗。十二年(1873),起义军将领全部牺牲,起义失败。

猜你喜欢

  • 白马羌

    ※西羌的一支。又称广汉白马羌。原居河湟地区。秦献公初立(前384),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甘肃渭源),诸羌畏秦之威,相率外迁,该部徙居广汉地区,与夷、氐杂处,故有“六夷、七羌、九氐”之说。东汉建武十

  • 满福

    ? —1757清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瓜尔佳氏。康熙五十二年(1713),袭世管佐领。雍正五年(1727),授三等侍卫,署参领。乾隆三年(1738),授护军参领。历蒙古镶蓝旗副都统、护军统领、热河副都

  • 伊拉齐卫

    见“亦里察卫”(873页)。

  • 木汗可汗

    见“木杆可汗”(259页)。

  • 尼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喜和平安定的人”。他称撒梅、明朗。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丘北、弥勒、陆良、罗平、宜良、武定等县和昆明市。详见“彝族”(2594页)。

  • 凡察

    ?—1451明建州左卫(后右卫)首领。一作樊察,又作班车。女真族。爱新觉罗氏。汉姓童(佟)。世居斡杂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屯)。明初吾都里万户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宣德初期,历任指挥佥事,都指挥佥

  • 爱惜喇库哈番

    即清代六部等衙门所设的“员外郎”。参见“一齐下喇哈番”(1页)。

  • 和啰噶卫

    见“忽鲁爱卫”(1490页)。

  • 伊即轩

    ?—前105匈奴楼剸王。一作“伊即靬”。后归附汉朝。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因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征匈奴左贤王,获大捷,封众利侯,赐食邑1800户(一作1100户)。元封六年(前105)卒,子当时、孙

  • 李存信

    862—902唐末晋王李克用部将。本姓张,名污落。回鹘人。张君政子。唐大中(847—860)初,其父随怀化郡李思忠内附,遂家居云中合罗川。少善骑射,晓四夷语,通六蕃书,善战识兵势。初为李国昌亲信。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