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通

大通

县名。在青海西宁市北部,湟水上源北川河流域。秦汉之际为匈奴右地。汉武帝时属临羌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左右,设长宁县,属西平郡管辖。十六国至隋初为吐谷浑地。唐为吐蕃所据,后归唐,由张议潮统辖。北宋时属唃厮啰政权管辖。宋崇宁二年(1103),在门源地区筑达南城,旋改名大通城,属鄯州,“大通”一词始见于史。南宋为西夏控制。元属甘肃行省西宁州。明洪武六年(1373),改为西宁卫。明末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说二年),设大通卫(卫署在今门源),筑大通、白塔、永安三城。乾隆九年(1744),移卫治于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县西北)。二十六年(1761),改为大通县,治所在白塔城。民国十八年(1929),划归青海省,增设门源县,自此大通县分为大通、门源两县。

猜你喜欢

  •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日伪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操纵下,由内蒙古部分王公贵族组成的伪政权。1937年10月27日,根据日本侵略者的意旨,通过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第二次蒙古大会的形式,就原伪蒙古军政府改置。日本

  • 傩坛

    见“傩”(2249页)。

  • 九纵九扯

    贵州水西(今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包括黔西、大方等黔西北地区)彝族安氏土官宣慰司衙门的官制。据《水西土官制度略》载,九纵指自上而下的九等官,即更苴、穆魁、��魁、补木、器脉、

  • 练镼

    古代壮族武士披挂的臂衣。用兽皮缝制成圆筒(桶)状,共4节,定形晒干后坚韧如铁。作战时,每只臂膀套两节,可防枪矛。明清时沿用之。清檀萃撰《说蛮》称:“(僮人)凡有攻掠,乃推渠长峒官,把酒赐绿熊练镼,锦雉

  • 多布库尔路协领公署

    见“多布库尔路”(852页)。

  • 扎尕提

    参见“札卡提”(432页)。

  • 木依吉

    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信奉的最大和最高的神灵。传说山林、河流、人类、各种动植物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它创造的,人们敬畏的“雷神”、“地震神”都是它的儿子。是人类最高的主宰,支配着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五谷

  •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书名。明代撰,不著撰人。内容记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指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遭受倭寇之乱,以及各族人民抗倭经过。编年体,逐日详细记载抗倭过程。其中所述湖广土司率永顺、保靖、酉阳、容美土兵以及

  • 达赖台什

    ?—1637或1638明末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又作达赖台吉、巴图尔达赖台吉。绰罗斯氏。17世纪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伊施姆河间。曾与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剌领导抗击喀尔喀和托辉特部首领硕垒乌巴什(一

  • 吴克忠

    ?—1449明朝将领。原名也都帖木儿(伊勒都特穆尔),一说又名伯克。《明史》称其汉名为(吴)答兰,后更名吴克忠。蒙古族。※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子。明初,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随父投明朝,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