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

辽代契丹族创制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创契丹大字。其后,太祖弟耶律迭剌为更适合契丹语单词多音节和用粘着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特点,又创拼音式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的字形结构均仿汉字。辽代和西辽及金朝前半期两种文字均通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元末明初,逐渐成为无人可认的死文字。辽代,契丹文著述甚多,并译汉籍多种,今俱失传。现存资料主要是本世纪出土或发现的金石等文物。有两种类型,均竖行写,自右向左移行。一种以辽太祖陵纪功碑残石和《萧孝忠墓志》为代表,每个字都逐个分开写,笔划较简。另一种以辽庆陵出土《道宗哀册》和《宣懿皇后哀册》等帝后哀册为代表,是拼音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单词,分别由1至7个不等的原字拼成,两个原字以上的合成字的原字排列顺序一般为先左后右,二二下推,倘原字数为单数,则末一原字居下边中间。原字都是音节,但有时呈音素状态。拼音时有重合元音现象。一般学者认为,前者为契丹大字,后者为契丹小字。对大字的解读进展不大。对小字的解读近年获较大进展。主要著述有《契丹小字研究》。

猜你喜欢

  • 阿哩克喇嘛

    见“阿兴喇嘛”(1222页)。

  • 旺论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亦可译作“权臣”,即有权势之臣(官)。据《德乌佛教史》载,属于“六大官”(即“六大文字告身”官)之一。位列第五等。分上、下两级。即上级旺论及下级旺论。

  • 辛衮

    契丹语官名。为地方官。据《辽史·百官志》,地方组织※弥里(相当于“乡”,或更下一级单位)置此职,为其长官;《国语解》载稍异,称:“※石烈(相当于“县”)官之长。”(《百官志》载石烈长官为※夷离堇)。一

  • 拔火桩

    旧时云南碧江怒族地区裁决案件的一种习惯法。俗称“神判”。通常用以处理较大而又没有足够证据的案件。由头人主持裁判,当事人双方筹集相等数目的牛只或其他财物,届时亲友邻居到场。裁决方法是,把一条长约60—7

  • 汉十六大将军

    十六国时期汉国置。嘉平四年(314),汉主刘聪定百官,置丞相等七公,设辅汉等十六大将军。此称源于《资治通鉴》,然其所列有辅汉、都护、中军、上军、抚军(《晋书·刘聪》作“辅军”)、镇、卫、京、前、后、左

  • 郭罗克

    见“果洛”(1439页)。

  • 劳德玛法

    赫哲族对渔猎头人的称谓。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过去赫哲人进行集体捕渔或狩猎,由参加者推出一名年长、辈份大、公正、有捕渔或狩猎经验、威望高的人领导一切事宜,俗称“把头”,赫哲语

  • ①古国名。商、西周、春秋时期南方小国。辖境约在江汉流域以南地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曾参与周武王伐纣。周夷王(前869—前858)时,楚熊渠曾出兵犯其境。楚庄王三年(前611),趁楚国饥荒,与※

  • 勒俄特衣

    彝语音译。意为“历史书籍”。四川凉山彝族史诗。又名《勒俄石博》、《布此特衣》,简称《勒俄》。有不同体例的译本和略本,详本谓《勒俄阿莫》(即母勒俄),略本谓《勒俄阿补》(即公勒俄)。为成书最早、流传最广

  • 折藏万户府

    元代在四川羌族地区设置的土司名。隶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设达鲁花赤1员,万户1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