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安代舞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带。经三、四百年之发展、演变,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农牧区各族群众中。复经专业人员的加工、升华,展现于舞台上。民间流传着各种起源的故事,一说从前有一位贫苦的老牧民,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患了重病,久治不愈,于是套起※勒勒车,载着女儿四处求医,途中车陷轴折,老人绝望地哭诉自己的不幸,边唱边舞,女儿听见歌声,精神振作,病情好转,遂产生此舞,故后人跳此舞时,常在中间置一勒勒车或一截车轴,众人围车而歌舞;一说有一个叫安代的美丽姑娘,爱上了一个叫登代的英俊少年,但安代被迫嫁给了他人,婚事极不遂心,忧郁成疾,登代得知后,常到安代门前唱歌安慰她,乡亲们非常同情他俩的不幸,于是也随之边唱边舞;一说安代是精灵的名字,酷爱歌舞,常附在心情忧郁的妇女身上,引起疾病,众人必须以歌舞为病人求得解脱,故此舞最初有驱除病魔,祈求神灵保佑的迷信色彩。该舞原以歌为主,舞蹈动作简单,称作“唱安代”。经过长期演变,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曲调发展至30余种,手势舞步亦达20多套。跳时,人数多少不拘,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每人手持一条手帕或彩绸,由一位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边唱边舞,歌词即兴编制,动作朴实奔放,节奏强烈,感染力强,深受农牧民喜爱。

猜你喜欢

  • 龙公

    黎语称“沃凡”,意为“做富人”或“做主人”。参见“龙仔”(493页)。

  • 咋俄刷是

    傈僳语音译,意为“收获节”。傈僳族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夏历十月份当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举行。届时,家家户户用新收获的粮食做成各种主、副食,并酿一坛新米酒,杀鸡宰猪,以庆贺一年的丰收、祭奠故去的亲人、

  • 撒剌的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又作的鲁。姓耶律。迭剌部人。生于祖州(今内蒙巴林左旗西南)。为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生父。曾任迭剌部夷离堇,掌兵事,主刑辟握部落联盟实权,在任期间,始置铁冶,教民鼓铸,以

  • 通惠渠

    清代新疆伊犁水利设施。又称镇台渠。嘉庆八年(1803),伊犁将军松筠以※将军渠北高南低,用水困难,令总兵纳尔松阿于爬梁分水北流,至皇渠桥(距涝坝湾10里)、红柳湾、小地窝铺诸地,灌溉大渠以北田亩。

  • 鄂宁

    ?—1770清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第四子。乾隆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副都统、侍郎授湖北巡抚,旋调湖南。三十二年,调云南巡抚。任内至普洱(今云南普洱县)办理军务;

  • 只骨

    见“耶律宗真”(1315页)。

  • 瓜步山

    山名。即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埠山。南临大江,南北朝时为鲜卑与汉族统治者争夺的军事要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大举攻宋,率军至此,凿山为盘道,设毡殿,隔江威胁宋都建康(今南京)。同

  • 本塔尔

    ?—1669清初蒙古王公。喀尔喀部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二十世孙,喇瑚里长子。世为喀尔喀中路台吉。顺治十年(1653)二月,因与土谢图汗衮布不和,与弟本巴什希、札木素、额璘沁等率众千户归

  • 腊都

    又作辣都,景颇语音译,即“老四”。“都”原意应为“点燃”或“煮”。景颇族传说时代人物之一。据说他发明了以竹片磨擦起火,其法是用竹块一片,挖一个小槽,槽中有小孔,孔上置火草,然后放在另一块竹片上来回磨擦

  • 不兰奚

    见“孛兰奚”(9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