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尚白

尚白

蒙古族传统习俗。自古以来,居住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族,与白色有不解之缘,以游牧为业,牧放白色的羊群,食用白色的奶和奶制品,住白色的毡帐,穿白色的羊皮袄,使他们对白色产生亲切敬爱之感,以白色为圣洁、高贵、吉庆、丰富的象征,故素来崇尚白色。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时,立起“九斿白纛”,令氏族长老(别乞)穿白衣骑白马。从元朝开始,蒙古族称岁首为“白月”。贵族自称为“查干牙孙”(白色氏族)。宫廷在重要年节和庆典都穿白衣、白靴。贵族死后,用白色腰带、靴、袜装殓。皇室的马群都是精选的白马。重大节日用的马奶酒均需以白骒马奶酿制,命各部进献白马、白驼,指令南方邻国进贡白象。明代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至青海仰华寺迎接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时,穿白衣骑白马,象征沐浴佛教之光,并对佛教的敬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俺答汗为表明与明朝建立通贡互市的诚意,特准备向明朝进贡“白骆驼九头、白马九匹、白牛九只”,为蒙古族最崇高的礼仪。清代,蒙古各部每年要向清廷进献白驼、白马组成的“九白之贡”。蒙古萨满跳神、祭祀时也往往穿白衣、舞白鼓。成吉思汗卒后,建立八座白色毡帐作灵堂,称“八白室”,每年举行祭典时,都要刑白驼、白马,以示隆重。他们称呼心地善良的人为“白人”,“象奶一样洁白的心肠”。历来把“白食”(奶制品)作为高贵的食品,招待尊贵的客人,以白食祝行人一路平安。长辈以洁白的鲜奶向过生日、结婚的儿孙晚辈祝福。禁止将奶抛洒在地。人们以洁白的哈达献给长辈和贵宾,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 杰瓦僧格

    1508—1580明代藏传佛教高僧。壤塘曲尔基寺(位于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第二世活佛。壤塘杜曲河流域许青达木宗人。藏族。出身贵族家。10岁受居士戒,学习佛典,13岁被确认为杰瓦尚波转世,于

  • 王天培

    1888—1927近代反封建志士。贵州省天柱县人。侗族。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学习。1911年受革命浪潮影响,加入同盟会。参与制订武昌起义规约并参加武昌首义。后入黔军任连长、团长、师

  • 提其辽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对氏族公有土地的称谓(福贡县怒族称“阿木拉麻”,贡山县怒族称“马大木娃”)。凡本氏族成员均可开垦耕种,但只有使用权利,不能进行买卖,一经丢荒,他人便可开垦耕种。到20世

  • 安轮大舟

    契丹人使用的一种水陆两用交通工具。据宋人方勺《泊宅编》记:契丹“与中原为敌国。兵马略集,便有百万,多作大舟,安四轮陆行,以载辎重,遇塘水、黄河,则脱轮以度人马。”(卷10),不仅作战,亦日常用。出使契

  • 玉妥·云丹贡布

    ①(729—853)唐代吐蕃藏医。又称老玉妥·云丹贡布。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97)时人。玉妥家族人。世代行医。其曾祖、祖父及父,先后任松赞干布、芒松芒赞及赤都松御医。家学渊源,自幼从父学医,10岁

  • 迪化州学

    清代新疆官学名。校址在州所在地(今乌鲁木齐市)。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厅学改置。每年通过考试录取文童4名、武童4名。有学正1员。

  • 贡塘喇嘛祥尊珠查巴

    1122—1193南宋时吐蕃高僧。又称祥卓维衮布仁波切,通称祥仁波切,生于吉雪擦哇楚(即拉藏河上游)。父多吉森巴为持咒者,母名芒吉。初名达玛。7岁由母及长兄教读写。12岁时往康地学法。24岁随诸阿阇黎

  • “论逋”之简称。藏语音译,意为“臣”,又作“相”。吐蕃官名。任“论”者均系非外戚贵族,《补国史》谓:“但王族则曰论”。有大论(藏语称论茝,即大相)、小论(藏语称论充,即小相)、曩论(即内相)、纰论(即

  • 温傅可汗

    见“阿史那德温傅”(1241页)。

  • 至尊大黑神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古林朵皿,华言至尊大黑神迥遮施食也。”藏语sku rim mlos,译为至尊大黑神,为密宗护法神,举行法事时施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