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崖葬

崖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置于崖壁或崖穴安葬。主要分布于川、黔、湘、鄂、桂、滇、粤、闽、台、浙、皖、赣、陕等省区。其年代上限可能至夏朝,下限一般至明、清。贵州部分苗族地区和台湾省某些高山族群体中至今仍有此葬俗。大致可分3种类型:(1)悬棺葬。在距地面数十米之石壁上分别平行凿2小穴,将碗口粗之木条贯入穴内,并使之伸出崖外。再将棺材平置于木条上,使之“悬”葬于空间。此种葬法以四川珙县、兴文等地最为典型。(2)崖洞葬。系在天然崖穴安葬死者。一般以一寨或一家族死者同葬于一穴,有的多达上百具。此种葬法分布最广,为崖葬之主要形式。(3)崖墓。以人工在崖壁上凿造墓道和墓室以葬死者。崖墓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也有少量发现。有人认为悬棺葬和崖墓是统治阶级的葬法。崖洞葬则被认为是与古人类居住洞穴有关。

猜你喜欢

  • 劝丰祐

    即“晟丰祐”(1867页)。

  • 乌墩

    满语音译,意为“途上中食之处”,也译为“尖营”。清代两行宫(行营)之间所设的“打尖”之处。此行营至彼行营常70—80里,必半日方到,故其间例设一尖营,供止饥休息,满语谓之“乌墩”。乾隆(1736—17

  • 麦田鲜卑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因居于麦田(今甘肃靖远北)而得名。东晋义熙六年(410),北凉沮渠蒙逊率军进围姑臧(今甘肃武威),百姓惊散时,与折掘(叠掘)、车盖等鲜卑部落归附蒙逊。参见“河西鲜卑”(1

  • 秃失

    ?—1210西辽大臣。直鲁古天禧三十三年(1210),前往属地花剌子模(位于今中亚咸海南一带)征收贡赋时,因傲慢跋扈,为花剌子模首领摩诃末处死,尸体投河。

  • 库伦

    即“古列延”(440页)。

  • 科布多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有2义:一为科布多地区诸额鲁特部总称,包括新土尔扈特部2旗,新和硕特部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16旗;一为科布多额鲁特台吉达木拜所属额鲁特旗专称。

  • 伊巴哩

    见“亦不刺”(871页)。

  • 西兰卡普

    土家族传统手工织品。土家语音译,意为织锦。一种织锦花被面。流行于湘、鄂土家族地区。织物以红、蓝、白色棉线为经线,选各色棉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挑织而成。用三块连在一起,每块两端是花边,构成一幅完整图案

  • 索南贡保

    清代四川德格土司。藏族。雍正十年(1732),经清廷批准与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之妹策仁联婚。清朝赐白银3500两,锦缎100疋。亲率170亲人抵噶达地方接收赏物,并拜见达赖喇嘛。

  • 浿水

    古水名。一作浿江。所指因时而异,两汉时,按《史记·朝鲜列传》所记卫满出塞所渡之浿水,和《汉书》所载“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应是指今朝鲜境内之清川江(一说指大同江,或鸭绿江)。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