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善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红山寺。在青海民和县。因位于白家藏,故又称白家藏寺。建于清初,原址在一红石山上。道光年间(1821—1850),建有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等。初为唐尔垣寺属寺,后独立。寺内藏有顺治帝之皇冠、衣饰、念珠等物。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后移建于官地村。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毁,重建于积石山天井峡口外之白家藏。该寺有数千亩寺田,分布各地。属寺有嘉吉寺、铁家寺、慈利寺、赛支寺、安关寺等。该寺政教大权由以“灵山活佛”为代表之白姓喇嘛掌握。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红山寺。在青海民和县。因位于白家藏,故又称白家藏寺。建于清初,原址在一红石山上。道光年间(1821—1850),建有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等。初为唐尔垣寺属寺,后独立。寺内藏有顺治帝之皇冠、衣饰、念珠等物。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后移建于官地村。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毁,重建于积石山天井峡口外之白家藏。该寺有数千亩寺田,分布各地。属寺有嘉吉寺、铁家寺、慈利寺、赛支寺、安关寺等。该寺政教大权由以“灵山活佛”为代表之白姓喇嘛掌握。
书名。藏文名《朱西塔吉德》。蒙古医学著作。清末内蒙古医师龙日格丹达尔用藏文写成。手抄本。内容为对藏医大师玉妥·云丹贡布(729~853)整理的《四部医典》巨著所作的注解,于医典的原义,疏通解释,颇为明
1304—1355元朝大臣。又译朵而只。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六世孙,※脱脱之子。初任宿卫。英宗至治二年(1322),任集贤学士。次年,随英宗幸上都,八月南坡之变,英宗被叛臣铁失等所弑,他亦被执,
?—1865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由贡生捐笔帖式。道光十六年(1836),补兵部笔帖式。历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三十年(1850),迁光禄寺少卿。咸丰三年(1853),以捐助军饷,升
新疆地区名。西部蒙古语“光明显达”之意。清康熙时为准噶尔部会宗地。清平准部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此,治惠远城(遗址在今新疆霍城县南,伊犁河北岸)。同治十年(1871),被沙俄侵占。光绪八年(1882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置,治所即今黑龙江海伦县。辖域东界兴东道,南接绥化府余庆县,西邻龙江府,北连讷河厅。府境沿革与※呼兰、※绥化2府略同。光绪二十四年(1898),
见“和卜罗卫”(1448页)。
书名。冯承钧译。原为法国伯希和(1878—1945)所著《考究贾耽路程》,1904年发表。此书凡两篇,一为陆路安南通天竺道;一为水路广州通海夷道,考究两路所经过之地名。时人称其为西方汉学家名作,为研究
西南古地考证。1篇。清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汉族)撰。内容详考汉牂柯郡16县,即且兰、无敛、平夷、夜郎、谈指、镡封、毋单、谈稿、同并、西随、进桑、都梦、宛温、句町、漏
参见“怀仁可汗”(1117页)。
藏语音译。意出入境过路税。旧时指过往行商向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在各边境税卡按商品数量缴纳定额实物或货币税。民主改革后,已为国家在西藏边境各口岸设立之海关所收关税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