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思伦法

思伦法

?—1399

明代云南麓川傣族首领。又作思伦发。元末云南平缅宣慰使※思可法之孙。洪武十四年(1381),其弟麓川主思瓦法统兵攻南甸,其部属达鲁方等遂拥立其为主。十五年,明军入云南、进取大理、金齿,惧,遂降。明置平缅宣慰使司,以其为宣慰使。十七年(1384)八月,遣刀令孟贡方物,并献元朝所授宣慰使司印。改授平缅军民宣慰使。寻改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兼辖元之麓川、平缅两路之地。势盛,兼并孟定、威远、镇康、湾甸、孟养、大侯、孟琏、潞江、干崖、芒市各土司区,势力东达车里、远及八百媳妇国,除车里、元江、景东外,所有傣族区几被兼并。十八年,率众攻景东,败明都督冯诚军,击杀千户王升,景东土知府俄陶亦败退白崖川(弥渡)。二十一年(1388),进攻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新平摩沙),兵败。继悉举其众,号称30万,战象百余只,攻定边(今南涧),复大败。次年,遣使请降。贡象、马、银、方物谢罪,并交出主谋刀斯郎等137人。自是,三年一贡。于辖地设置“叨孟”,总管政务,兼领军民,并设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长、拾长等官职,各给予采邑,形成强大统治势力。二十七年(1394),亲入朝贡马、象、方物。二十八年,率兵南扰缅甸。二十九年,经明使钱古训、李思聪调解,罢兵。旋发生内讧,为刀干孟所逐,至南京求援,明派兵擒刀干孟。后返回麓川。因内讧,势渐衰。

猜你喜欢

  • 义渠戎

    古族名。戎人之一支。《史记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风俗通义》:“义渠,狄国”;也有称其为白狄种者;一说为羌种。《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春秋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交界汉西河郡

  • 纽璘

    ?—约1263蒙古国将领。又译纽邻。散只兀氏。都元帅太答儿子。初随父征战,智勇善谋,为众所服。宪宗七年(1257),从征四川。翌年,与宋军战于遂宁江箭滩渡,逼成都。都元帅阿答胡死后,被众将推为长,率军

  • 雅隆部

    吐蕃早期部落之一。初居今山南琼结之雅隆河谷,故名。据载,大约在公元120年左右西汉时期,该地始有部落酋长,名聂墀(赤)赞普。后历传30余代赞普(王),至囊日松赞及松赞干布时,统一诸部,创建吐蕃国,雅隆

  • 叠掘部

    见“折掘部”(1056页)。

  • 额克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作额尔克卫,并说清代有额尔克山,在默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东北。

  • 门巴族传统民居。门巴语音译,意为“石砌碉堡”。与藏族碉房的建筑形式有相似处,又独具特色。房高而坚固,呈四方形,石砌的四周墙壁厚且略向里倾斜,以木作柱,房顶为双斜面的薄板瓦,上压石块。通常为3层,楼层间

  • 桑植柿溪宣抚司

    见“桑植上峒长官司”(1966页)。

  • 答剌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塔剌赤”、“塔剌斥”、“塔儿赤”等。意为“掌酒者”。《元史·兵志》:“掌酒者,曰答剌赤。”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据《元史·舆服志》,在殿上执事中有答剌赤20人。另于

  • 称海宣慰司

    元边疆地区行政机构。大德十一年(1307)建和林行省时置。隶岭北行省。司治镇海战,又作称海城,故址约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之东,为成吉思汗攻金回师后命大臣镇海领所俘人户就地屯田,于兀里羊欢之地建筑。因地近金

  • 盐井

    地名。位于澜沧江东西岸。因有盐泉百余,故名。东界巴安、南连云南阿墩,西接杂瑜,北临宁静界。旧归乍丫呼图克图管辖,历以毕吐小河为藏界。光绪三十三年(1907),盐井河西腊翁寺喇嘛举兵反清,被平定,后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