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时
傈僳语音译。傈僳族民歌曲调名。通常由男女青年在山野对唱,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产劳动。歌词格式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由三句和一个固定的结束短句组成一段。各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反复时句首和句尾部分基本不变,句中部分的旋律则结合歌词和演唱情绪的变换而变化。众人和唱时每段由一人领唱前两句,其余人和唱第三句和结束短句。也可个别吟唱。对歌时数人至几十人和歌。《结婚调》、《射鸟调》等均以此种曲调形式吟唱。曲调高吭、豪放、刚健、有力。
傈僳语音译。傈僳族民歌曲调名。通常由男女青年在山野对唱,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产劳动。歌词格式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由三句和一个固定的结束短句组成一段。各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反复时句首和句尾部分基本不变,句中部分的旋律则结合歌词和演唱情绪的变换而变化。众人和唱时每段由一人领唱前两句,其余人和唱第三句和结束短句。也可个别吟唱。对歌时数人至几十人和歌。《结婚调》、《射鸟调》等均以此种曲调形式吟唱。曲调高吭、豪放、刚健、有力。
?—1228蒙古国将领。契丹族。霸州(今河北霸县)人。沉毅多谋、臂力过人,幼怀大志。辽亡后,义不仕金。闻蒙古兴兵,欲为国复仇,率众百人入觐成吉思汗,献10策,受赐名“赛因必阇赤”(意“好司书”),号“
?—1664清初畲族起义军首领,畲族,福建建宁人。康熙二年(1663),得知王铁佛在建宁结寨起兵抗清,进攻邵武,即号召畲民,并于茶仔畲结寨,起兵响应,抗击清军。次年,清兵围剿茶仔畲,寨破被捕,遭杀害,
旧时西藏墨脱宗门巴族地区农奴等级之一。相当于藏区的差巴。约占全宗(相当内地县)农户的92%,是农奴阶级的主体,差和乌拉的主要承担者。领种一定数量的差地,享有对村社公有土地※基萨的使用权。人身依附领主。
布朗语音译,意为“寨老”。布朗族村寨头人名称。负责分配管理村寨土地,主持宗教祭祀,组织婚姻、丧葬活动,接纳村社成员,对外代表本村社。由选举(神选)产生,届时村社成年男子齐集佛寺,将若干竹签装进罐中,其
见“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1340页)。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候补知州沈潜修纂。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后成书。手抄本。两函10册,共20卷。卷一参修姓氏、凡例、星度、建置;卷二巡幸、公署,卷三疆域、职官;卷四山川、学校;卷五典礼、田赋
?—1831清道光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崖州洋淋峒人。黎族。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积极参加以崖州黎亚鸡为首的反抗官吏、豪强对黎人横征暴敛的武装斗争。不久亚鸡病卒,被公推为首领。得到抱腊、抱麻、抱
①族名旧时西部纳西族的自称。纳西族居住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100°4′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称谓颇多,大体东部的称为“公些”,西部的称为“纳西”。“纳”,
亦作巴饶克、巴敖克。佤语音译,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居住在云南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等县的佤族自称。大多居于山区,很早就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是佤族中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一部分。参见“佤族”
1308—1350元朝大臣。字彦卿。蒙古克烈氏。居大都(今北京),元统元年(1333),授燕南宪佥,累迁翰林直学士、吏部尚书、浙东廉访使,改大都路达鲁花赤。至正五年(1345),奉命巡抚江南湖广道,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