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
①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区。西汉时为辽西郡柳城县县治所在,故名。东汉时,先后为乌桓、鲜卑族所据。东晋时,鲜卑慕容皝以此为“福德”之地,在原基址上筑城,建宫室,改称※龙城,又曰和龙城(因新建宫室名和龙宫而得名)。北魏营州、隋辽西郡柳城县、唐营州和柳城郡,治所皆设此,遂称营州或复称柳城。隋炀帝征高丽,靺鞨首领突(度)地稽率部千余家迁居之柳城、高丽亡后粟末靺鞨大氏所部被迁居之营州,皆此。 ②见“柳中”(1575页)。
①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区。西汉时为辽西郡柳城县县治所在,故名。东汉时,先后为乌桓、鲜卑族所据。东晋时,鲜卑慕容皝以此为“福德”之地,在原基址上筑城,建宫室,改称※龙城,又曰和龙城(因新建宫室名和龙宫而得名)。北魏营州、隋辽西郡柳城县、唐营州和柳城郡,治所皆设此,遂称营州或复称柳城。隋炀帝征高丽,靺鞨首领突(度)地稽率部千余家迁居之柳城、高丽亡后粟末靺鞨大氏所部被迁居之营州,皆此。 ②见“柳中”(1575页)。
参见“察罕托洛亥”(2476页)。
即“穄水”(2561页)。
壮族先民乌浒人葬俗。流行于古贵州(治今广西贵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66载:贵州连山数百里,有俚人,皆为乌浒之夷,“诸夷率同一姓,……居止接近,葬同一坟,谓之合骨,非有戚属,大墓至百余棺,凡合骨者则
撒拉族史称。见“撒拉族”(2493页)。
云南红河一带哈尼族崇拜的龙树神。每个家族和村寨都有龙树。每年夏历二三月间,各家族、各村寨举行隆重的祭龙树活动,由家族长、村寨头人主持,届时杀牲祭祀,村民饮酒歌舞,狂欢二三日。妇女不能参加。但在元阳县下
参见“南木林”(1588页)。
汉代乌桓地区山名。位于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公元三世纪末,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所灭,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因以为号”(《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称※乌
元代官署名。执掌农政,管理农桑、水利、学校、饥荒等事。世祖至元七年(1270)二月,初立司农司,领四道巡行劝农司。十二月,改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劝农使,副使四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司。十八年,
旧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掌管蒙古、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及宗教事务的机构。1912年5月,在内务部下设蒙藏事务处由原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任总办。7月,改为局,直隶于国务总理。任命姚锡光为副总裁,暂署总裁。9月,任
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东部西辽河北岸。明属福余卫。清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旧名八家镇。同治五年(1866)划归昌图,设分防经历。光绪三年(1877)改置怀德县,隶昌图府。为清末在内蒙古东部实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