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道川

白道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名称源于呼和浩特西北部大青山中的“白道”。据《寰宇记》载,白道在原阳镇(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白道所在的山脊也因之称为白道岭。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在白道岭上有城垣遗迹,疑为赵武灵王所修之长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期,在白道岭上修建行宫,“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从拓跋焘至元宏,多次巡幸阴山,驻跸行宫,处理政务。正光(520—525)间,六镇各族起义,破六韩拔陵率义军扼守于此,屡败魏军。北齐、北周时期,突厥兴起于蒙古草原,并向南牧,将敕勒诸部逐出漠南。在白道岭西南的敕勒川也就随之通称为白道川。《寰宇记》引《冀州图经》所载:“白道川,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隋开皇五年(585),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征得隋朝同意,“居白道川内”。唐太宗贞观三至四年(629—630),唐将李靖、徐世绩等分率10余万兵会师白道川,在白道口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唐朝先后设云中都督府、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管辖该地。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猜你喜欢

  • 回族宴席曲

    回族说唱艺术。俗称“家曲”。回族举行婚礼时,邀请民间歌手演唱的曲调。流行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宁夏、新疆等回族聚居地区。分散曲、叙事曲、五更曲、说唱曲(也称“打调”)和酒曲等五种。其传统演唱形式

  • 生计地

    清政府划给蒙古族维持生活的土地。清朝政府虽极力限制汉民入蒙地开垦耕种,但汉族农民进入蒙古地区日益增多,耕地范围日益扩大,牧地相对减少,后又由官方实行大规模招垦,牧地锐减,影响牧民收入。为顾全蒙古族的生

  • 忠孝军

    金代兵种之一。金宣宗时(1213—1223),由河朔诸路回纥及乃满(即乃蛮)、羌人、吐谷浑和被蒙古俘掠逃归的汉人组成。不问鞍马有无、译语能否,选骑射优者充当。以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统之。待遇优厚,粮饷

  • 合儿班答

    1281—1316伊儿汗国第八代汗。又译合而班答。蒙古孛儿只斤氏。※阿儿浑汗第三子,※合赞汗弟。原受命镇守呼罗珊封地。成宗大德八年(1304),合赞汗死,遵遗命嗣位,号完者都汗(意为“有幸运之汗”)。

  • 乌兰布通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军的一次战役。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噶尔丹在※“乌尔会河之战”获胜后,乘势进军乌珠穆沁,威逼北京。清廷朝野震动,圣祖玄烨决计亲征,集兵于巴林,坐以待机。噶尔丹恃兵精将勇,于

  • 策凌敦多克

    见“车凌端多布”(281页)。

  • 和速加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合速嘉。该姓人员本居东北地区。金亡北宋后,有的迁居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

  • 女真馆华夷译语

    见“女真译语”(147页)

  • 渠犁

    西域古地名、国名。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武帝纪》作渠黎。天汉二年(前99),与其他五国向汉朝贡。其地东北邻尉犁。征和(前92—前89)前,归汉朝直接统治,设城都尉。有130户,1480人,胜兵

  • 卑爰㚄

    西汉时乌孙贵族。小昆弥※乌就屠孙,※末振将弟。成帝永始元年(前16),与兄合谋遣乌日领袭杀大昆弥(王)雌栗靡,统兵8万余附康居,谋借康居兵,并两昆弥,以汉遣中郎将段会宗统兵备之,未果。哀帝建平二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