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营州

营州

古代政区名,唐代亦指州治所在地名。传说州境为今辽宁医巫闾山及其以东之地(一说辽河以东地)。北魏及唐代所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区。唐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契丹首领李尽忠据此举兵反唐,州治于圣历二年(699)侨治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开元五年(717)还治故址。天宝元年(742)改为柳城郡,后复为营州。辽至清先后于其地置兴中府、兴中州、营州卫、三座塔厅等。其北、西为奚、契丹故地,东和东北为高丽、靺鞨(渤海)活动区。隋唐时,靺鞨等族降众,多迁居于此。为古代东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猜你喜欢

  • 主巴噶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源自帕竹噶举派,为其分支之一。帕木竹巴弟子之一林热巴·白玛多吉开创,历经数传,至藏巴嘉热·意希多吉(1161—1211)时,将此派发展成为主巴噶举派。后该派门徒又分别创立上主巴噶举和

  • 高禾

    ?—1872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贵州台拱(今台江)人。苗族。咸丰元年至三年(1851—1853),台拱地区连遭水、旱、虫灾,粮食歉收,而租赋不减,激起苗民不满。三年,与苗民※九松率台拱、黎平、古州

  • 没鹿回部

    见“纥突邻部”(945页)。

  • 畏兀儿地

    古代维吾尔族分布地区。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封地内。畏兀儿即唐代回纥(回鹘),今维吾尔族。畏兀儿地指元初高昌回鹘国主亦都护统治的地区。《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传》:回

  • 科科热瓦特之战

    清军平定“七和卓”之乱的一次战役。道光二十七年(1847),卡塔条勒伙同克齐克罕条勒、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罕条勒、阿克恰干条勒、伊善罕条勒、倭里罕条勒等共7人,纠集1000精壮骑兵,先后突入图舒克塔什

  • 玉孜伯克

    见“玉资伯克”(477页)。

  • 天义常

    铺号名。北京蒙古族手工艺人葡萄常开设。葡萄常原籍蒙古,隶满洲正蓝旗,后迁居北京。因姓常,善于制作工艺品玻璃葡萄,故称。后传至常在(1852—1932),初为家庭手工业,清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

  • 袁国祚

    清代刻书家。又名袁二,字景初。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回族。约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经商为业,曾在湖北汉口开裕兴帽店,承继祖、父之志,业余以刊刻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为己任。乾隆四十三年(17

  • 高鲁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河流”。后引申为基层单位名称,相当于屯、村。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扎敏努图克(努图克,汉意为“区”)下有木奎等高鲁。木奎等高鲁。

  • 尹湛纳希家谱

    蒙文书名。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撰。初不知作者有此著作。1983年5月发现。为作者亲笔手稿,用蒙文正楷字书写在麻纸上,长225公分,宽96公分,上署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十六日写毕。现藏内蒙古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