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辅道
金末元初道士。字公弼,号东瀛子。卫郡(今河南汲县)人。为太一教创始者※萧抱珍之后。在金卫绍王朝,大安二年(1210),主持太一教道门,为四传。入宣宗朝,贞祐二年(1214),奉诏主毫州太清宫事。金亡归蒙,贵由汗二年(1247),赐号“中和仁靖真人”。忽必烈(世祖)以其名望召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留居宫邸。后,年迈,授弟子李君寿掌教事。
金末元初道士。字公弼,号东瀛子。卫郡(今河南汲县)人。为太一教创始者※萧抱珍之后。在金卫绍王朝,大安二年(1210),主持太一教道门,为四传。入宣宗朝,贞祐二年(1214),奉诏主毫州太清宫事。金亡归蒙,贵由汗二年(1247),赐号“中和仁靖真人”。忽必烈(世祖)以其名望召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留居宫邸。后,年迈,授弟子李君寿掌教事。
?—462北魏和平年间氐民反魏首领,雍州扶风(治今陕西乾县东)氐豪。和平三年(462)六月,因北魏安西将军陆真在陇东汧城(今陕西陇县东南)东南筑长蛇镇(今陕西千阳西南,宝鸡西北),欲长期驻兵,镇遏周围
行政区划名。明置。元为普定府,后改普定路,属云南。明洪武(1368—1398)初为普定府。十六年(1383),改为安顺州,隶四川。正统三年(1438),改属贵州。万历(1573—1620)时改军民府,
1681—1766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创始人之一。经名阿布都里·哈里木。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少时从青海民和、河州经师马汉臣、太巴巴等习经。康熙三十七年(1698)结业,先后在青海民和和甘肃
清代壮族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字南崧。广西上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薰育,熟读诗文歌赋。乾隆五十四年(1789),赴京应试,举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御史等职,后因主持赈济北京城南水灾有功,升太仆、
即“段正淳”(1696页)。
1612—1650又称“九王”、阿玛王等。清初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15岁时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以少年为后金军统帅,参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从皇太极征蒙古察哈尔部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与大黑彝平等的人”。他称期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市及弥勒、祥云、武定、禄劝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对其酋长或首领的称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汉代长沙武陵蛮“名渠帅曰精夫”。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曾据险隘起事,攻郡县。后为汉伏波将军马援所败,归降。
又作“巴雅米纳堪布”。清代西藏高僧。巴雅尔系蒙语,有“礼仪”之义。多以传达清中央与西藏地方间政令为己任。如十世达赖时之堪布,曾随清驻藏大臣文干等依清朝所定“金瓶掣签”制,择定十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后奉
?—1226金末投蒙将领。契丹族。为辽都统耶律丑哥子。金代为都统。成吉思汗九年(1214),见金势已去,与子天祐率3万众投蒙,入蒙后授帅府监军,领兵攻平棘、栾城、元氏、柏乡、赞皇、临城等地。十六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