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貂皮

貂皮

东北名产。清代索伦人以打貂为世业,皮以赫哲所产最佳。东贡,莫贵于貂与珠,被定为岁输皇宫之物。定制:布特哈官兵(打牲八旗)及散户,每年每户少则纳皮1张,多则无限。每逢草青(五月),该官兵人等齐集齐齐哈尔所及的楚勒罕(集市)大会盟,将所携皮张先送黑龙江将军、副都统监选,合格者充贡,分三等给价,等外皮沿例加作记号,悉听入集市出售。《吉林外记》载“貂”有云:“吉林(今吉林市)、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县)诸山林多有之甚轻暖”。初定每年草青时,貂户乘舟至宁古塔南关外纳皮。该将军等于每人名下各选一张,多纳无限,其值辄报以袍靴等物。余皮则听其贸易。貂皮以纯黑且丰满、润泽者为上品,紫色次之,黄色又次之。清高宗弘历曾以此物入诗云:“名裘黼黻佐朝章”,用貂裘之名贵比拟朝廷章服。此皮,除皇室及王公享用外,三品以上大臣皆可用作冬礼服。

猜你喜欢

  • 传小召

    参见“传大召”(794页)。

  • 石琳

    1639—1702清朝大臣。汉军正白旗人。石廷柱第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由佐领兼礼部郎中。康熙元年(1662),授山东按察使。六年(1667),授浙江盐运使。十二年(1673),迁湖广下荆南道

  • 玛延山卫

    见“马英山卫”(182页)。

  • 土千夫长

    官名。原系古代武官,《尚书·牧誓》有此官,统帅二千五百兵卒,取整数称之。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此官,以当地头目充任,为武职小土官,听命于官军,跟随征战。

  • 阿努

    见“阿努达喇”(1224页)。

  • 巴隆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西右翼后旗”(1453页)。

  • 刘禹锡集

    书名。唐刘禹锡(772—842)撰。30卷,外集10卷。禹锡字梦得。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北魏东雍州刺史刘亮七世孙,生于浙江嘉兴。精于古文,善五言诗。贞元(785—805)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之掌书

  • 火把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境。永乐七年十二月(1410、1),其首领南剌约思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九年(1411),再入朝。洪熙元年(1425),其族国师班丹星吉率22人来朝贡马

  • 虎来罕同

    见“太虎罕同”(274页)。

  • 撂档子

    赫哲族旧时的丧葬祭仪。俗称“送魂”。亦作“了档子”。“档子”,赫哲语音译,指人死埋葬后,其晚辈仍将死者生前用的被褥放在原处,晚铺开,早叠起,炕上供着斟满酒的杯子、烟袋、食物等,供其享用。流行于今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