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部落使

部落使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吐蕃在其本部及河陇吐蕃占领区均设此职。松赞干布在吐蕃设61个千户部,藏语谓“东岱”,每千户部设1千户长,藏语称“东本”。在敦煌文献《藏汉对照词语》残卷中,则称千户长(东本)为“部落使”。吐蕃在河陇吐蕃占领区设“苏毗如”(“”即“翼”或“部”),包括通颊汉户11个千户部(或译千户所)及“通颊九政权部”(“通颊”藏语音译,为吐蕃在河陇占领区的行政单位名称)。敦煌伯字1113号卷子载有具体名称,如,吐蕃大臣论恐热命在沙州建通颊曷骨萨部落(即“千户部”),各千户部有大小之分,大千户部设“部落使”,小千户部设“抚千”(小千户长)。掌管千户部中的行政及军事事务。平时管理政务,战时率军作战。《五部遗教》曾载各千户部情况。如,吐蕃酋长尚延心充当部落使时,曾于大中十一年(857)率河渭二州之吐蕃部落归唐。此外,敦煌原汉族世家豪门亦有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担任此职者。

猜你喜欢

  • 石耶洞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洪武八年(1375),改石耶洞府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隆为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五年(1658),长官杨胜美帅众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后其孙

  • 巴兰杜克汗

    见“穆伦德克汗”(2560页)。

  • 鼓院

    见“登闻鼓院”(2307页)。

  • 收养子俗

    古代蒙古社会习俗之一。民族部落间进行战争时,获自敌人屯营中的幼童,通常都不杀掉而收作养子。养子虽不能加入养父母的氏族,却可得到收养氏族的保护,并与养父母的亲生子享有同等财产继承权,可分得一小部分份额。

  • 乙斯勃

    见“乙习本”(3页)。

  • 康待宾

    ?—721唐代昭武九姓胡人。其先人于贞观(627—649)时随突厥降户入居六胡州,隶兰池都督府。开元九年(721)四月,苦于唐朝重赋,起兵反抗,据长泉县,攻占六胡州,拥众7万,自称叶护,联合夏州之党项

  • 纳忽昆之战

    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击灭乃蛮部的战役。宋嘉泰三年(1203),克烈部为蒙古所灭后,乃蛮部太阳罕自恃强大,与铁木真争夺蒙古高原霸主地位,密约汪古部夹击蒙古。铁木真得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托库孜喀拉

    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之一。原意为“九头牲畜”,为订婚时的一种聘礼。一般是1峰骆驼、4匹马、4头牛。也可送与其价值相当的羊群或其他财物,或九件一份的财产,称“托库孜塔尔图”。因在柯尔克孜人中,“九”是吉数

  • 湛然居士文集

    书名。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14卷。以诗为主,仅第8、13、14诸卷稍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

  • 摩凌阿

    “摩凌阿鄂伦春”(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