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都匀教案

都匀教案

清光绪年间贵州都匀反洋教事件。都匀内外套苗、水、布依等民族因不堪法国传教士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以兴办洋务、建筑教堂传教为名,到处侵占土地,并网罗恶霸地主及地痞流氓为教民,横行无忌,向官府控告亦不予伸张正义,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以都匀内外套苗族※吴朝俊为首领,提出“灭洋兴汉,联团灭教”号召各族起事。万余苗、水民众攻入都匀府衙,破狱放囚,并攻占府城,捣毁教堂。同年十一月,攻陷烂土(今三都境内)。翌年,独山三棒汉民、都江苗族皆纷起响应。贵定平伐布依族在※罗发先率领下攻下犀牛崖教堂;荔波水族攻打九阡等处教堂;广西南丹州各族人民奋起响应。义民迅速发展达10万人。法国传教士谭尚礼恐事态激变,要挟清政府贵州巡抚出兵镇压。贵州巡抚庞鸿派出大批军队及地主武装分赴各地镇压。至三月,各族义民终因寡不敌众,起事失败。

猜你喜欢

  • 麻答

    ?—948?辽初皇臣。宋人写史多作此名。本名解里。一说即《辽史》有传之耶律拔里得,又作拔里,字孩邻。惕隐※耶律剌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大弟)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堂弟。太宗时,以亲见任。会同七年(944)

  • 董忽力

    明代蒙古朵颜卫首领。亦译作董狐狸。成吉思汗部将,※者勒篾(折里麦、济拉玛)后裔,朵颜卫都督※花当曾孙,※革兰台第五子。受明封指挥佥事。居哈剌兀素(在今辽宁大凌河上游建昌附近)。嘉靖二十七年(1548)

  •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

  • 瓜别安抚司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一支)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首领玉珠迫率众归清,清廷准其请,承袭安抚使,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盐源县瓜别。

  • 脱脱哈

    ?—1320元朝大臣。又译脱忒哈、秃秃合、秃忒哈、秃土哈。蒙古阿儿剌氏。广平王※玉昔帖木儿第三子。袭广平王爵。延祐六年(1319),由御史中丞进御史大夫。七年正月,仁宗卒,奉皇太后答己旨,与中书右丞相

  • 清真寺

    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泽,意为“礼拜的场所”。一称礼拜寺。在中国,为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之民族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聚会和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唐称“礼堂”,宋元称“清净寺”、“真教寺”,元末

  • 歇家

    清代青海西宁地方开设之货店。四川、玉树等地藏蒙商人将货物委托其代为转售。分官设和私营两种。官设货店常以粮、茶、烟、酒和布疋易换牧民之皮毛、牲畜、鹿茸等土产。私营有时店员贪利,私贩茶、火药、口粮潜往西宁

  • 续黔书

    书名。贵州地方志。亦名《黔中纪闻》。8卷。清张澍(字伯瀹,甘肃武威人,汉族)撰。为作者在嘉庆道光间出任贵州玉屏、遵义等地知县时所作。因体例多仿田雯的《黔书》,故名。内容记贵州地理、治乱、掌故、古国、古

  • 屯番

    亦作“番屯”。清代在台湾内山“生番”居地边界设置的一种捍卫地方治安组织。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将军福康安平定林爽文起义后,认为台湾内山边界险要甚多,为防止汉人入山滋事及“生番”外出,奏请以“熟番

  • 钟聪

    明代畲族起义首领。畲族。正德七年(1512)与汉族张番坛、李四仔等领导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大帽山畲、汉人民起义,集众数千人。起义军以游击战术,攻陷福建建宁、宁化、石城、万安诸县。明朝政府派南赣巡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