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反矿监税使斗争

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神宗时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对政府掠夺的斗争。明神宗时,财政濒于绝境。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政府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四出掠夺民间财物,激起城市市民的激烈反抗。万历二十七年,宦官陈奉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征税时,遭到商民数千人围攻,陈奉窜至武昌仍为非作歹,滥征税收。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市民万余人,包围衙署,声言必杀陈奉。陈奉逃入楚王府中,群众抓住十六名爪牙,投入江中。同年,天津税监马堂到临清征税,激起人民愤怒,人民群众烧毁马堂公署,打死其党徒三十七人。万历二十九年,税监孙隆在苏州掠夺机户,勒索商税,手工业工人大批失业。织工葛贤领导织工和染工二千余人举行暴动,杀死孙隆的爪牙和税官多人,孙隆逃往杭州。万历三十年,苏州织工再次起义。同年,江西景德镇爆发了陶瓷工人反对税使潘相的斗争,他们烧毁御窑,赶走了潘相。万历三十一年,矿监王朝到京郊门头沟征税,采矿、运矿工人涌进北京城内示威。万历三十四年,云南矿工万余人举行暴动,烧毁矿监杨荣官署,杀死杨荣及其爪牙二百多人。此外,广东、福建、陕西、辽东等地,都先后爆发这一类的城市“民变”。这些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反映了市民力量的增长。

猜你喜欢

  • 桀克有缗

    夏桀对东方诸侯国有缗的征服。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继位时,各地诸侯与夏的臣属关系纷纷解体。为了维持夏的统治,桀以武力威逼东方诸侯在有仍(今山东省济宁东南)举行盟会,结果激起有缗氏(位于今山东金乡东北)的公

  • 昆山军

    见“常胜军”。

  • 苏报案

    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为湘人陈范在上海所办,因受当时爱国学潮推动逐渐倾向革命,成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革命言论的园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夏,聘章士钊任主笔,发表了推荐邹容所著《革命军》和

  • 二税户制

    辽代对投下人户实行双重剥削的制度。辽圣宗时,国内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封建赋税制扩展到投下州县。政府规定,投下之赋皆分为二:工商税中酒税上交朝廷,其余市井之赋尽归投下主;被编为投下奴婢的汉

  • 高永昌起兵

    渤海士兵反辽事件。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正月,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渤海少年十余人起义袭杀残暴虐民的辽东京留守肖保先。户部使大公鼎继摄留守事,与副留守高清明调集奚、汉兵大肆屠杀群众,引起当地人民极端

  • 御营使司

    南宋初年军事机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禁军溃散,乃设御营使司,以统辖诸将,作为皇帝直属部队。有御营使及副使,辖御营五军。建炎三年又置御前五军。建炎四年罢御营使司,以其兵权归枢密院。御前五军及御营

  • 中俄续增条约

    见“中俄北京条约”。

  • 中英北京条约

    原称《中英续增条约》,1860年10月24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英国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恭亲王奕訢代表清政府在北京礼部大堂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共九款,除了承认中英

  • 鲁作丘甲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项征收军赋的制度。《左传》记载,鲁成公元年 (公元前590年),鲁国由于受到齐国的威胁,需要加强军事装备, 因而“作丘甲”。丘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甲即盔甲,此处泛指军事装备。“作丘甲

  • 申公巫臣使吴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