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丁氏音韵学丛书五种

丁氏音韵学丛书五种

十四卷。清丁显撰。丁显,生卒年不详,字韵渔,别字西圃,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咸丰间举人。曾教授淮南研治经史,还留心实学,以期有用于世。对于疏导淮河、运河等民生国计,尤费苦心。年近六十,仍著书不倦。平生对音韵学、训诂学研究精深。丁显认为,历来诸家引用经典,各有所取。有的经书原字为本义,而引用时用字则为转音,他们不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常常误释经典原意。丁显所著《诸家引书异字同声考》,可使读者了解声类互转因方言和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不是其字有另外的意义。丁显治音韵之学,特别注重谐声。所著《声谱》二卷,取司马光《切韵指掌图》、清李汝珍《音鉴》之法,根据双声理论对汉字进行分类。该书在体例上首列韵目,次释字义,按声母的粗细归等。他的《双声叠韵一贯图》成书于同治三年(1864年)。此书推崇明方以智的音韵学理论,在韵图的组织、分韵列字上多用其说。书中分声母为二十一类,每一类又分粗、细两种音。二十一声母分属九音(顎声、舌头声、重唇声、齿头声、正齿声、深浅喉声、轻唇声、半舌声、半齿声),分韵母为二十二大类。将通行的开齐合撮四呼化为粗、细两类音,与声母的粗细相配合。此书韵图横列二十一类声母,纵分二十二韵,每个声母下分粗、细韵母两格,每格中央列阴平声字,其余四声分列于格子四角,有音无字则以〇表示。此法实为丁显所独创。丁显还编辑《韵学丛书三十四种》,可惜未见刊行。《丁氏韵学丛书五种》目录:《群经异字同声考》九卷,《谐声谱》二卷,《丁氏声鉴》一卷,《音韵指述》一卷,《双声诗选》一卷。有清光绪间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燕几图

    一卷。作者不详。旧本题宋黄伯思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考证,黄伯思北宋人,其生卒年代与是书自序中所题的年代不符,序末的题名,以字为名,以名为字,尤其谬误,故编撰者认为是书“殆后人所依托”。《燕

  • 源流至论

    亦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前、后、续集为宋林駧(生卒年不详)撰。林駧字德颂,宁德(今属福建省)人。别集宋黄履翁(生卒年不详)撰。黄履翁字吉父,生平籍贯均不详,可能也

  • 训女蒙求

    一卷。宋徐伯益(生卒年不详)撰。徐伯益爵里亦不详。本书模仿李瀚《蒙求记》的体例。收集妇女事迹,分类编辑。为四言韵语,皆习见之词,无足采录。

  • 威海卫志

    十卷,首一卷。清毕懋第修,郭大文续修,王兆鹏增订。毕懋第字衡南,康熙年间太学士。郭大文字尧赡,威海邑人,以拔贡任县丞。王兆鹏,邑人。郭文大见威海乃海防要塞,而县志久缺,矢志纂修新志,以存文献,其网罗旧

  • 全体通考

    十八卷。英国德贞(1837-1901)撰。德贞又名德约翰、达吉恩、约翰·赫伯恩。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1860年来华,1864-1867任驻华使馆医师,继雒魏林为北京英国教会医院院长。著有《中俄政教志略

  • 政府奏议

    二卷。宋范仲淹撰。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文。大中祥符进士,任官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为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后任秘阁校理,因上言请刘太后归政而被调任河中

  • 宋子

    一卷。旧题周宋钘(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宋钘,战国时宋人。据史料记载,宋钘或作宋,或作宋荣子,与孟子、尹文、彭蒙、慎到同时。《汉书·艺文志》于小说家类著录《宋子》十八篇,注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

  • 伊尹书

    一卷。传说商伊尹(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生卒年不详)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清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道光进士,官至陇州知州,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收佚书五百九十四种。其中道家类有:《伊尹书》

  • 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

    五卷。清吴承志撰。吴承志,字祁甫,钱塘(今杭州)人。光绪中官平阳训导。生平精研舆地之学。卒后其友吴庆廷整理其遗稿,于其残中得此稿百余纸,蝇头细书,凡五巨篇。为之排比,厘为五卷,即《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

  • 论语正义补

    一卷。清刘恭冕(详见《何休注训论语述》)撰。恭冕完成其父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见《论语正义》)是书为《正义》刊后行的续作,为补《正义》之缺。其勼集先儒古谊,参考诸家之说,条举件系,写出留在家中,未及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