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云庄礼记集说

云庄礼记集说

十卷。元陈澔(1261-1341)撰。浩字可大,号云庄,一号北山,江西都昌人。澔少承家学,好学博古,宋末隐居不仕,授学乡里,学者称为经师先生。是编书名取之于己号,成书于至治三年(1322),集有元以前各家《礼记》之说,却较之卫湜《礼记集说》简约易懂,益于初学者阅读。是书撰成后并未被时人所重,直至明初胡广等修《五经大全》时收于其中而大行于世。元延祐科举之制,《诗》、《易》、《书》、《春秋》皆以宋儒新说与古注疏互为参稽;只《礼记》以古注疏为据。浩之《集说》虽成于延祐之后,却不为儒者所用。因浩父大猷师从于饶鲁,鲁为黄干弟子,而干又为朱熹之婿,故《五经大全》之中《礼记》遂以其说为主,并用之于科举取士,习诵试用之间流传于世,可见其说得之以朱子余荫而盛传。浩注之浅显简便为历来《礼记》研究者莫比,然其注亦颇多不足,考证失之精当;援引资料常出于典籍之外,且多有谬误,疑为作者相撰或另有印本;说礼无据,略度数而推义理,发明之说更为罕有;以注《孝经》、《论语》之法笺释经文,少有学术价值。故虽列于学官,却时有后学者讥之。清人纳兰性德为驳正其不足撰有《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一书(入《通志堂经解》中,又名《礼记集说》)。有元明刊本(前有凡例若干条,今通行本已不存),建安郑德明刊本,许氏有正德十二年刊本,嘉靖丁亥南安府六老堂刊本,嘉靖丙辰刊本,并三十卷袖珍刊本,传本有康熙十六年(1677)朱锡旗刊本,清扫叶山房刻本及光绪十年(1893)江南书局重刻本等。

猜你喜欢

  • 韩氏读有用书斋书目

    一卷。清韩应升藏 封文权编。韩应升,字对虞,江苏娄县人。道光二十四(1844)举人,官内阁中书。喜好藏书,尤嗜宋元旧本,计400多种皆出黄丕烈、顾广圻等名家手校。道光末,太平天国攻陷苏州,其家藏流散严

  • 续宋宰辅编年录

    二十六卷。明吕邦耀撰。吕邦耀,字元韬,锦衣卫籍,顺天府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通政司右参议。吕邦耀在刊行宋徐自明《宰辅编年录》之后,又仿照原书体例续编。上起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下

  • 四书集注管窥

    二卷。清赵大镛撰。赵大镛字笙南,安徽泾县(今安徽泾县)人。是书首有胡承洪、赵绍袒二序。承洪序称其“训释字义,仿陈北溪《发明章句集注》,多融会全书,彼此互证”。绍祖序称其“能荟萃宋诸大儒之说,以发明《朱

  • 十三经断句考补

    一卷。此书前有序八篇。首篇撰者署祁俊藻,其余七篇皆没有撰者姓名。又书面题“十三经断句考十三卷,嘉定钱绎小庐先生著”。祁序同。他序皆称既勤。按钱氏《艺文志》,既勤名东垣,乃钱绎之兄,不是钱绎本人。诸序之

  • 四书正

    十卷。清张昉撰。昉字于东,号匏客,河南商丘人。崇祯九年(1636)进士,入清后隐居不出。著有《匏客集》等。其学笃守朱熹之旨,对《四书》深有所窥。认为讲学与说书不同。讲学者阐发讲明心性之理,借《六经》、

  • 数学拾遗

    一卷。清丁取忠(1810-1877)撰。丁取忠,字果臣,号云梧,湖南长沙人,自幼喜算学,刻苦钻研四十年,博通古今数书。培养后学黄宗宪、左潜、曾纪鸿于长沙古荷花池白芙堂,后与吴嘉善相识,共同研治数学。著

  • 解州平陆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言如泗、李友洙修,杜若拙、荆如棠纂。言如泗详见《解州安邑县运城志》。李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绛州判署平陆知县。杜若拙号舫山,邑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

  • 金陵纪事

    一卷。明末不著撰人名氏。《金陵纪事》记南明弘光朝政之事,叙述马士英、阮大铖及东林、阉党、领兵镇将之间矛盾纷争,诸臣持异议,排异己,门户之祸,侵入疆场,弘光小王朝以党事始,以党事终,如漏舟大海,倾刻覆没

  • 辨学启蒙

    一卷,英国哲分斯(生卒年不详)撰,英国艾约瑟(生卒年不详)译。哲分斯著有《富国养民集》,艾约瑟有《华语考源》,已著录。《辨学启蒙》,是近代西学中的伦理学著作。惜清光绪十二年(1880),艾约瑟始将哲分

  • 礼记厘编

    十卷。潘相(?-1790)撰。相字润章,号经峰,安乡(今湖南)人,清代经学家。相有《吾学编》等书,已著录。《礼心厘编》书首有陆耀《序》云:“古之读书也难,今之读书也易。难故数千年,而仅有郑康成、孔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