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考

切韵考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学识渊博,尤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等多种。《切韵考》是研究《切韵》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影响很大。《内篇》六卷,卷一《序录》;卷二《声类考》,考证《切韵》声类;卷三《韵类考》,考证《切韵》韵类;卷四《表上》、卷五《表下》,把所考韵类列成韵表;卷六《通论》,论列理论问题。《外篇》三卷:卷一《切语上字分并为三十六类考》,云:“唐宋时通行者《切韵》、《唐韵》、《广韵》,作字母等子者之所据也。今《广韵》犹存,故据以考字母等子也。《广韵》切语上字四十类,唐末沙门三十六字母,则少四类。明微二类,《广韵》切语上字同一类;字母照穿床审喻五类,每一类《广韵》切语上字分二类;故四十类为三十六类也。其帮滂并非敷奉六类亦与《广韵》切语上字分合不同。今皆胪列之,其得失则后别有论。”卷二《二百六韵分并为四等开合图摄考》,是一部韵图。卷三《后论》类似《内篇》第六卷。《切韵考》认为“陆氏《切韵》之书已佚。唐孙愐增为《唐韵》,亦已佚。宋陈彭年等纂诸家增字为《重修广韵》,犹题曰陆法言撰本。今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音》,庶可得其大略也”。陈氏通过《广韵》反切,对《广韵》的声韵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根据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的基本原理,创造了研究反切的著名的系联法。本书卷首《条例》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一)反切上字或下字同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二)反切上字或下字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三)反切上字或下字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四)《广韵》同音的字不会设立两个不同的反切,因而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的,下字必不同类;(五)反切上字有时两两互用,因而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现象。《广韵》一字两音往往互注反切,互注的反切既然同音,它们的反切上字当然同类,如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去声送韵“冻,多贡切”。这里又音“都贡切”指的就是“多贡切”。既然“都贡”、“多贡”同一音,“都”“多”当然同类。凡上字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可据此以求。(六)反切下字有时也两两互用,因而也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广韵》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它们的分类也大多相承。凡反切下字不系联,而相承的韵又分两类的,就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也定为同类。就利用反切本身以考求《广韵》声、韵类别来说,陈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陈氏过分强调系联法,“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把复杂的反切系统单纯化了,所以系联的结论与《广韵》的实际语音系统并不完全一致。后人有鉴于此,遂在陈氏基础上,广泛利用其他材料,方逐步解决了陈氏没能解决的问题。陈氏运用系联法,考证出《广韵》有四十声类、三百二十一韵类,为《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黄侃、钱玄同订为四十一声类;白涤洲订为四十七声类;高本汉、黄淬伯亦主四十七声类说;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则分出五十一声类;董同和,李荣主张“俟”类独立,实际是分为五十二声类。《广韵》的韵类,后来学者认为如果尽可能地分,可有三百三十五个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可归纳为一百六十三个韵母。声类可归并为三十七个声母。陈氏《切韵考》有《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本及《音韵学丛书》本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据成都书局1929年版影印本最易得。②四卷。清李邺撰。李邺字衡山,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李氏尝馆于沈灏家,此书为灏出资刊行者。卷一《集说》、卷二《图表》、卷三《韵谱》、卷四《切法》。李氏之学出于宋明等韵,所制韵图,横列为公恭居姑等四十四字,每字分阴阳上去入五声。纵列喉舌等七音。韵谱既定,然后据谱出切。又制定各种符号以定开合等。李氏祖述宋人,为弥合语音变化之后产生的困难,制定诸多门法,遂使易切之字,转入艰涩。李氏对门法阐述甚详,颇资参考。是书有雍正间刻本。

猜你喜欢

  • 山东盐法续增备考

    六卷。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有恩锡序,恩锡,正黄旗满洲荫生,同治时任山东盐运使,后官至江苏布政使,历置江苏巡抚漕运总督。是书卷一为盛典,豁免赏需及嘉庆十三年(1808)后捐输河工军需各案。卷二上为优恤九案

  • 曹江孝女庙志

    十卷。清沈志礼撰。沈志礼字范先,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广东按察使。生卒年不详。本书原为会稽人印君素初编,张噩续纂,均未成书。沈志礼乃据旧志重辑撰成。东汉会稽孝女曹娥事迹,三国魏邯郸淳所撰《曹娥碑》

  • 朱翼

    明江旭奇(生卒年不详)编。江旭奇字舜升。歙县(今属安徽省)人。万历年官安岳县县丞。《江南通志·儒林传》称其在太学时,尝奏上所著《孝经翼》、《孝经疏义》。并请敕儒臣辅助编辑《孝经大全》。本书仅供场屋之用

  • 客方言

    十二卷。罗翙云撰。翙云字蔼其,广东兴宁人。是编卷首冠以共和十一年(1922年)章炳麟序及作者自序。次为总目。卷中分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室、释饮食、释服用、释天、释地、释草木、释鱼虫、释鸟兽

  • ■仙神隐书

    四卷。明朱权(1378-1418)撰朱权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初封于大宁,自号臞仙,世称宁献王。燕王起兵,他以兵相助,成祖即位,徙封南昌。永乐初年,削藩。遂筑精庐一处,读书鼓瑟其中,日与文士交游。博学多智

  • 西畴常言

    也称《西畴老人常言》,一卷。宋何坦(生卒年不详)撰。何坦,旴江(在今江西境内)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分讲学、律己、应世、明道、莅官、原治、评古、用人、正弊九门,各门之下分条记事,间加评论。《四库全书总

  • 读老子札记

    ① 一卷。附王注勘误 一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陶鸿庆,字石,又字秋农,号艮斋,江苏盐城人。光绪己卯年(1880)中乡试,后屡次应进士不第,便绝仕途之路,师承高邮王德清、俞樾之学。撰有《

  •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生卒年不详)撰。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先生,金华(今属浙江)人。幼孤力学,受业于元代名儒金履祥,为宋王柏再传弟子。终身不仕,晚年至诚讲学,从游者达千人之多。著述除《诗集传名物钞》外,还有《读

  • 四书说苑

    十二卷。补遗 一卷。续遗 一卷。清孙应科撰。孙应科字彦之,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是书汇聚群言,题名说苑,取其有似刘向《说苑》。卷首有钱栻、李周南、夏味堂、刘宝楠诸序及应科所作例言,列历代解四书名目

  • 孝经汇纂

    不分卷。清孙念劬编纂。孙念劬字述甫,江苏昆陵(今昆山)人。是书首有自序,其次为凡例,再次引用书目。全书分为卷首、正编、附录三部分。卷首为孝经源流,孝经标旨,历代表章;正编为孝经注说,经注补遗,孔子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