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五百卷。宋李昉(925-996)等奉太宗之命编纂。李昉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李昉为官谨慎小心,不以赫赫自称,而性情和厚,善待宾客。时与辽作战不利,他主张:“屈已修好,弭兵息民。”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对保存古代文献颇有贡献。李昉为文慕白居易,用语浅显通畅,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此书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故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稗史等四百七十五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全书按题材分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已经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的,全赖此书得以考见。《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不象其他类书引文多加删节。分类较细,也便于按题材检索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佚,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中选取素材、转引故事,加以敷衍。说话人甚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宋人蔡蕃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都是依据《太平广记》而成。《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缺佚舛误,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刊本,后有明隆庆活字本、清乾隆十八年天都黄晟刊小字本、清乾隆二十年槐荫堂重刻明许向昌本、清道光二十六年三让睦记刻本、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44年北平文友堂书坊影印谈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绿云山房诗草

    二卷。清劳蓉君(1816-1847)撰。蓉君,字镜香,号采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劳丙堃之女,陈锦书之妻。蓉君少负诗名,才识聪隽,博通经史。为诗文不沾沾于绮丽骈偶,其怀古之作,卓具史识。至于刻画物志

  • 滕王阁续集

    十九卷。明李嗣京(约1642前后在世)编。李嗣京,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南昌府推官。巡抚谢学龙嘱其取明中叶以后滕王阁中赋咏,编成此集。盖以续正德中董遵所辑。《四库全书》列

  • 周礼注疏

    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勤学善思、知识渊博。师从马融三年归,马融道: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曾聚徒讲学,至数百千人

  • 外切密率

    四卷。清戴煦(详见《对数简法》)撰。在戴煦之前割圆八线的研究,杜德美仅求弦矢,徐有壬有切线弧背互求二术,而于割线尚未齐全。戴将此意告项名达,并着手推演,对正余切、正余割四个函数展开式进行研究。项死后,

  • 向秀周易义

    一卷。辑佚书,晋向秀撰,清孙堂辑,载于《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向秀字子期,室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其事见于《晋书》本传,为所谓“竹林七贤”之一。曾注《庄子》,又注《易》。其《易》注早佚,《隋书·经籍志》

  • 三国史瑜

    八卷。明张毓睿编撰。毓睿字圣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将陈寿《三国志》中所记重大事件摘录下来,分门归类,加以评语。凡《晋书》中属曹魏的史事,亦摘录以补其阙。《四库全书总目》载读

  • 北地傅氏遗书

    五种,六卷。民国张鹏一(详见《关陇丛书》)编。该书收傅干、傅巽、傅嘏、傅玄、傅咸五人著作。傅干,汉代人。傅巽为三国魏时人。傅嘏(209-255),三国魏时哲学家,字兰石。傅玄(217-278),详见《

  • 包公案

    见《龙图公案》。

  • 时令类

    史部分类名目。记述诸如四时节序、农事、风俗等方面的史书。

  • 老子口义

    四卷。宋林希逸(详见《考工记解》)撰。《老子口义》又称《道德真经口义》。此书成于景定辛酉年(1261)。焦竑《国史志》著录林希逸《老子口义》四卷,即上两卷为《道经》,下两卷为《德经》。《述古堂书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