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台通纪
二十四卷。元代政书。元赵承禧编撰。承禧字宗吉,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历官监察御史。书成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记载世祖至元五年(1268)至顺帝至元二年御史台建官定制、司属沿革、吏负损益及有关诏敕等事,是研究元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文献。已佚。《永乐大典》卷二六〇八“台”字韵中尚存此书一卷,前有序文、勘印圣旨及元潘迪后序。有单行影印本和中华书局辑印《永乐大典》本。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著有《宪台通纪考证》,丹羽友三郎著有《〈宪台通纪〉校订·译注》,可供参考。
二十四卷。元代政书。元赵承禧编撰。承禧字宗吉,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历官监察御史。书成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记载世祖至元五年(1268)至顺帝至元二年御史台建官定制、司属沿革、吏负损益及有关诏敕等事,是研究元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文献。已佚。《永乐大典》卷二六〇八“台”字韵中尚存此书一卷,前有序文、勘印圣旨及元潘迪后序。有单行影印本和中华书局辑印《永乐大典》本。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著有《宪台通纪考证》,丹羽友三郎著有《〈宪台通纪〉校订·译注》,可供参考。
一卷。宋刘道醇(生卒年不详)撰。刘道醇,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关于《五代名画补遗》一书,古代多有记载,却说法不一。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称之该名,作者却是“刘道成”;符嘉应之序则称胡峤尝作《梁朝名画录
二卷,首一卷。清毕一谦修,耿举贤纂。毕一谦字益之,满洲镶蓝旗人,贡监出身,乾隆七年(1742)任高唐州知州。耿举贤,邑人,举人出身。毕一谦莅任后,见旧志体制、叙述,皆有未备。欲重为修纂。又因距前志仅三
一卷。清胡薇元撰。该书多引《占经》,属于“天文”,除“天官”外,其他可证者很少。所训多牵强附会。只有“乐者非谓金石之声”条,引《乐纬·动声仪》:“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五音调则和
七卷。《附录》一卷。明刘永澄(1576-1612)撰。刘永澄,字静之,宝应(今江苏省中部)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国子监学正、兵部职方司主事。著有《刘练江集》。是集为刘永澄诗文集。凡七卷
八卷。明焦竑(详见《支谈》条)撰。此书为辑录琐屑考证和零星议论的笔记。焦竑博学多才,因之此书所谈范围甚广。杂论经史艺文,间记琐事。其考证旧闻,多有可采;琐事议论,兼涉名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涉猎
不分卷。清陈法撰。陈法,字定斋,贵州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五十六年(1717)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五十九年(1720)充会试同考官。雍正初特旨举翰林才堪部务者,
二卷。清岳端(1671-1704)撰。岳端后改名蕴端,字兼山,又字正子,号玉池生,别号红至室主人,其父岳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封晋安亲王,参与执政,掌宗人府事。十五岁受封为勤郡王,后革黜,为闲散宗
不分卷。明陈尧德(生卒年不详)著。陈尧德,字安甫,江苏吴县人。据集前万历(1613)癸丑自序,作者不事科举,先卖布贩缯,后卖菜糊口,自称卖菜佣。此诗集写眼前之景、身边之物、送别之情,多有新意,不乏清丽
二十卷。清宋际、庆长合撰。宋际字峨修,庆长字简臣,均为松江(今属上海)人。明陈镐撰《阙里志》后,后人屡有修辑,但皆芜杂不足观。康熙二十年(1681),宋际任孔庙司乐,庆长为典祭,二人搜求典故,补以修订
二十卷。宋易祓撰。易祓字彦章,别号山斋,生卒年不详。潭州宁乡(今属湖南)人。据《南宋馆阁续录》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上舍释褐出身。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除著作郎。九月,知江州。又周密《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