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精义

屈辞精义

六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家藏书颇多,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偶得宋版精本,尤珍藏之。曾立诗社于城南角里庄,将名流酬唱编为《南村鼓吹集》。陈氏勤于考订,著作除《屈辞精义》外,尚存有《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元》、《急求探奇》,与本书合称《匏室四种》。另有《焦氏易林考正》、《扬雄太元灵曜》等。《屈辞精义》历时四十四年,五易其稿而成,可知陈氏用心之勤苦。所以著此书,一则出于对旧注之不满,二则出于对屈原崇高品格的赞仰。卷首有陈氏自序并附张曾《江上读骚图歌》,《屈骚精义略例》十七条,《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参引诸家”(自刘安以下三十七家),陈氏题诗四绝及《小序》,正文目录,书末有陈氏跋文。其正文目次与诸家均异。第一卷《离骚》,第二卷《天问》,第三卷《招魂》、《大招》,第四卷《九章》,第五卷《九歌》,第六卷《远游》、《卜居》、《渔父》。《略例》之二说明编次理由,主要依《史记》列传叙述之序:“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哀郢》为《九章》篇名,《九章》宜列二招之后。另外,《九歌》、《远游》为《骚》之遗响,《卜居》、《渔父》为《骚》之变体,故应依次列其后。笺注体例为:《离骚》、《天问》、《招魂》、《大招》、《九章》、《九歌》、《远游》各篇篇名之后有“发明”,乃陈氏对该篇总评。《九章》、《九歌》中各篇及《卜居》、《渔父》篇名下有“笺”,同为陈氏总评。“发明”、“笺”后引诸家之语,唯《大招》、《九章》,无诸家之语。各篇分段注释,先以“笺”列己说,再引他家之说,时附“正误”用以校勘文字。各卷有夹注,多解字义、文义或注音;一至三卷有眉批,主要评议文法章法。本书主要特点是如《略例》之八所称:“阐扬奥义,或发明言外之义者。”这体现在稿本与定本的比较中,更体现于定本的笺释上。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了姜亮夫先生所存《离骚》篇稿本,为《离骚精义原稿留真》,如原稿中每篇作品中所标章数,引证的一些事实、文字训诂等,到定稿时几乎全部删掉,而初稿中关于奥义及言外之义,则大力扩充或增补,以显示屈原作品的“微辞奥旨”(《自序》)。在这点上陈氏揭示得至深至微。如对《离骚》“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陈氏笺曰:“前皆廷诤面折之言,此方宛转规谏,盖謇謇则言非一次,特总借陈词一语写出,以补前文未备,而又为下文陈辞粉本,且以见女媭责原婞直之非虚,此数章乃原一生被疏、被替、被放逐病根,受谗、受间、受谣诼机关,一篇筋脉所维系处,岂可草草读过。”此笺不但说明了屈原一生遭遇的根由,而且从文章结构角度揭示此段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陈氏善于阐发屈原作品将思想感情寓于虚写的言外之义。如揭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八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求女一大段的分析,足以说明这点。其次,敢提出新见,有的言之有理。如关于屈原作品写作时期排列问题,认为《九章》中《桔颂》是屈原“早年咏物之什”,《惜诵》、《抽思》、《思美人》写于怀王时,其余写于顷襄王时,这些见解均为前人所未言,或可备一说,或为后人所采用。最后陈氏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如《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陈氏注称:“一幅秋山行旅图。”对下文乘船凝滞回水之中,则注称:“此又一幅清江泛棹图也。一叶孤帆,沙汀夜泊,淹回难进,能不令迁客魂销于江上耶!”此可谓点睛之笔。此书的错误也是明显的,认为《离骚》开头到“夫为灵修之故也”(共四十四句)乃《骚》之赋序,其余为“经”,说法甚为荒谬。认为《天问》论古事,本于楚史《梼杌》,也并无确据。有些诗句的解释不从旧说,刻意求新,违背原旨。版本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裛露轩刊本,华大师范大学藏。陈氏读骚楼刊《陈氏丛书·匏室四种》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裛露堂本。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离骚精义原稿留真》本。

猜你喜欢

  • 镫窗丛录

    五卷。清代吴翌凤(生卒年不详)撰。吴翌凤字伊仲,号枚庵,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嘉庆生员,好学,精于诗,著有《吴梅村诗集笺注》、《与稽楼丛稿》、《唐诗选》、《怀旧集》等书。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定体

  • 三苏年表

    二卷。宋孙汝听撰。孙汝听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宋文学家苏洵、苏辙、苏轼的年表。本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三苏年表》三卷,右奉议郎孙汝听撰。汝听当是蜀人,叙蜀甚详。”然到清修《四库全书

  • 月湖剩稿

    一卷。清王梁(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王梁字不详,震泽(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有《读画录》(已著录)。是集为其文集,仅收文二十四篇。其中又多小品,有明季山人之遗风。收入《四库全书总

  • 春秋穀梁传集解

    十二卷。范宁(339-401)撰。范宁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东晋著名经学家。据《晋书·范宁传》,范宁少笃学,多所通览。初为余杭令,兴学校,养生徒,风化大行。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侯,征拜中书

  • 全室外集

    九卷。《续集》一卷。明僧宗泐(1318-1391)撰。宗泐,字季潭,临海(今属浙江)人。洪武初,选拔修行高的和尚,宗泐居其首,命住天界寺。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以佛书有遗佚,命其往西域求遗经,

  • 桑弢甫集

    八十四卷。清桑调元(约1695-1771年)撰。桑调元,字伊佐,号弢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调元少有异才,下笔千言。雍正四年(1726)峰顺天乡试,后选举人,特赐进士,授工部主事。调元才锋踔历,诗文

  • 丁松生年谱

    四卷。清丁中立编撰。中立字修甫,清末浙江钱塘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该谱述其父丁丙生平事迹。丁丙字松生,古文献学家,藏书家,一生以藏书为乐,著有《八千卷楼书目》与《善本书室藏书志》。该谱撰写方

  • 东观奏记

    三卷。唐裴庭裕(一作廷裕)撰。裴庭裕,字膺余,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属唐代名族东眷裴氏。唐昭宗时,裴庭裕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二月,他奉诏修撰唐末三朝实录,在此期间,他就所见

  • 笃志斋经解

    五卷。清张应誉撰。张应誉,字伊知,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贡生,生卒年不详。是书分《周易》三卷、《春秋》二卷,大都风格近于宋学,虽名义上探源于《唐正义》,然实则是折衷于程朱胡氏之学说,一些地方还采

  • 毛诗舒氏义疏

    一卷。旧题舒援撰。清马国翰辑。舒援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隋志》经部诗类著录《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唐志》以下目录皆不著录,可见失传已久。考此书著录位在陆机《毛诗草木虫鱼疏》三卷后,后魏安丰王元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