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法言

法言

十卷。汉扬雄(前53-公元18)撰。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以词赋著称于世。中年到京师,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后被推荐给汉成帝。曾随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甘泉赋》、《河东赋》,受成帝赏识。平帝五年(公元5年)任命为大夫,王莽氏汉后被贬,但不久又被召为大夫。他一生未做大官,苦心专研哲学,模仿《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还有《方言》、《蜀王本纪》、《难盖天》等文史和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扬雄之作,诸史志皆有著录。《汉书·扬雄传赞》中说他写《太玄》时称“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乃作《法言》;史莫大于《仓颉》,而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雄著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已佚,如《仓颉训纂》、《乐》、《箴》、《扬雄集》等;而现存的有《太玄》、《法言》、《方言》。不过佚著,自宋以后多有辑本,其主要著作保存完好,并有多家为之作注。这对研究扬雄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法言》包括《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重黎》、《寡见》、《五百》、《先知》、《渊骞》、《君子》、《至孝》十三篇。全书尊圣人,谈王道,主要宣传儒家传统思想。但提出“天地交,万物生”,“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提倡“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多闻则守之约,多见则守之卓;寡闻见无约,寡见者无卓也”。这反映了扬雄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总之,扬雄的学说,基本上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秘主义思潮相对立的,并对许多神秘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他力图把古代的儒家学说从谶纬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版本有宋刻大字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元刻《纂图互注》本,《春在堂全书》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改题为《法言义疏》。此本是《法言》注中最详细的本子。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

猜你喜欢

  • 金楼子

    六卷。南朝时梁萧绎(508-554)撰。萧绎字世诚,小自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天监十三年(514)封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侍中、江州刺史、荆州刺史。侯景之乱中,

  • 性理谱

    五卷。清代萧企昭撰。萧企昭字文超,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贡生。尊尚朱熹学说,极力诋斥王守仁学说,著有《客窗随笔》、《暗修斋日记》、《杂笔》等。作者逝后,其兄萧广昭把他的著作汇成一集,定一总名即是《性

  • 春秋实录

    十二卷。明邓来鸾撰。来鸾字绣青,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天启壬戌(1622)进士,官至武昌知府。该书专为科举应试而作,以胡安国《春秋传》为主;《左传》则只载有关经题的文字,凡与胡《传》不合的都予以删削。

  • 占易秘解

    一卷。清张丙嚞撰。张丙嚞详见《周易卦象》。此书是专门解释筮案之作。所收自《左传》、《国语》以及历代筮案见于记载者共四十四则,并逐条详解。尤其是对朱子启蒙所定筮例,张氏认为大多与古筮案不合,于是对其进行

  • 萧茂挺文集

    一卷。唐萧颖士(717-768)撰。萧颖士字茂挺,唐代散文家、诗人。兰陵(今山东苍山)人。四岁知为文,十岁补太学生。通百家谱系及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对策为第一。曾任金坛尉,

  • 吕公实政录

    七卷。一名吕新吾先生实政录。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条)撰。此书,所载均为吕坤历官条约之类。第一卷为明职,第二卷至第四卷为民务,第五卷为乡甲约,均是吕坤任山西巡抚时所作。第六卷为狱政,第七卷为宪约,是吕

  • 医学折衷

    见《玉机微义》。

  • 武编

    十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后视师浙江,与胡宗宪协谋讨倭寇,因功擢右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卒于通

  • 朱长文易经解

    无卷数。宋朱长文撰,朱长文字伯原,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宋史》有传。其为文凡三百卷,著有《春秋通志》。其从子诜不闻有《易经解》,诸家书目亦不载此书。巴陵人方功惠据明王文禄校本刊入《碧琅馆丛书》中。此

  • 春秋楚地答问

    一卷。清易本烺(详见《易解呓通》)撰。该书对春秋时楚地加以考证,自设问答,计有汉阳诸姬国在何地;今之安陆属汉东何国、何以名郊郢、治此地者何官;澨、雍澨何在;若、敖二字何解;汉东之国随为大,其次为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