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①四十六卷。清于成龙修,郭惇纂。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由副榜贡生授罗城知县。康熙十七年(1678)官福建按察使。十九年晋直隶巡抚,旋迁两江总督,卒于任。执法决狱不徇情面,被圣祖称为“今时清官第一”。著有《于清端政书》等。郭惇,字芝仙,号快庵,直隶清苑人。顺治元年(1644)选拔贡生,乡试中举。三年会试落第,为无极县教谕。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升赞善。顺治皇帝御试词臣,名列第一。后触犯权贵,降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康熙元年,诏其还朝,累官内阁学士。不久,因病乞归故居。性好施舍,每值岁歉,用粮接济饥饿者。村中少井缺水,酷暑多病,其出钱凿井,村民呼其为二公泉,著有《学源堂集》、《诗经肤衍讲义》等著作。清代以前,直隶(河北)非独立行省,其行政权直属中央六部,故未有志。至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直隶巡抚于成龙奉诏创修《畿辅通志》,旋卸任,志未成,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继任格尔古德终其事。《畿辅通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全书四十六卷,二十二门,分为:图、星野附祥异、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学校、兵制、公署、祠祀附寺观、古迹附陵墓、户口、田赋、风俗附物产、帝后、封建、职官、选举、名宦、流寓、人物、艺文、杂志。该志书成书较仓促,多有疏漏。但较侧重记人、风物和图。如有关人物类目的记载达二十二卷之多,其中人物门为十五卷。又如风物,所附物产,记载颇详,叙物产细分谷、蔬、花、果等类,每个品类均有详细注释。又如图,此志图较多,有皇城图、畿辅总图、畿辅郡城图、畿辅景图等。此为河北创修的第一部总志,对研究该省历史提供了早期综合性资料。②一百二十卷。清唐执中、李卫修,陈仪、田易纂。唐执中,北京大兴县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李卫(1686-1738),字又玠,康熙末捐资为员外郎。雍正二年(1724),官云南布政使,兼理盐务。次年晋浙江巡抚。五年升浙江总督,因究治盗案有功,世宗将江南各地盗案一并交其审理。十年署刑部尚书,调直隶总督。次年弹劾户部尚书、步军统领鄂尔奇。以善捕盗,不徇瞻顾,被世宗奖为“督抚楷模”。后病死。陈仪(1670-1744),字子翙,号一吾。直隶(今属河北)人。雍正三年(1725)协助怡亲王允祥办理畿辅水利。次年以翰林院侍读带管天津事务,代允祥起草奏疏和文稿。五年负责天津水利营田局工作,兼管文安、大城等地堤工。八年调任丰润诸路营田观察使。乾隆元年(1736)罢职回京。著有《治河蠡测》、《四河两淀私议》等。田易,北京大兴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官同知。康熙二十二年于成龙搜辑讨论未能详确。雍正七年(1729)诏天下重修志,时值唐执中任直隶总督,其设局修订,李卫继而成之。《畿辅通志》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三十门。为:卷一至卷十诏谕、宸章,卷十一京师,卷十二星野,卷十三至卷十五建制沿革,卷十六至卷十七形胜疆域,卷十八至卷二十五山川,卷二十六城池,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公署,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学校,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户口,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四田赋,卷三十五仓廒,卷三十六至卷三十七盐政,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兵制,卷四十五卷四十二关津,卷四十三至卷四十四驿站,卷四十五河渠,卷四十六至卷四十七水利营,卷四十八陵墓,卷四十九至卷五十祠祀,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二寺观,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古迹,卷五十五风俗,卷五十六至卷五十七物产,卷五十八封爵,卷五十九至卷六十职官,卷六十一至卷六十六选举,卷六十七至卷七十名宦,卷七十一至卷九十人物,卷九十一至卷一百二十艺文。此志内容较康熙《畿辅通志》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并纠正康熙志中的错误和疏漏,是一部为后人称道的方志。然在列传类下,有以人系地,以地叙代,似非通志之体。该志又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③三百卷,首一卷。清李鸿章修,黄彭年纂。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得曾国藩赏识。咸丰三年(1853)回籍办团练,对抗捻军和太平军。八年(1858)进江西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十一年(1861)奉命编练淮军,不久荣升江苏巡抚。同治三年(1864)因绞杀太平天国有“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1865)署两江总督。五年(1866)为钦差大臣,督军攻捻。次年授湖广总督,九年(1870)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清朝内政外交政策,掌管军事、经济大权。后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各大学士之首,仍留总督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卸直督入阁办,但“不得与闻朝政”。次年旋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二十五年(1899)调署两广总督,次年实授。不久调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二十七年(1901)病死。谥号文忠。著作辑为《李文忠公全书》。黄彭年(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州贵阳)人。道光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咸丰初,随父回籍办团练。后入四川总督骆秉章、陕西巡抚刘蓉幕。同治初,主讲关中书院。同治九年(1870),被李鸿章聘为《畿辅通志》的总纂,兼主莲池书院。光绪八年(1882),擢湖北安襄郧荆道,迁按察使。后调任陕西署布政使。十一年(1885),迁江苏布政使。十六年(1890),调湖北布政使,总督张之洞十分器重他。彭年为人廉明,博学多识。主讲莲池书院,创建博学斋和学古堂,设官书局,刊售各省书籍。他的主要著作有《东三省边防考略》、《陶楼诗文集》、《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铜运考略》等。同治十年(1871),黄彭年开始总纂《畿辅通志》,前后用了十五年时间,直到光绪十年(1884)才完稿,随后即在保定莲池刊刻。全书三百卷首一卷,用纪、表、略、录、传等体分十八门记述:卷一至卷十五帝制纪,为诏谕、宸章、京师、陵寝、行宫等目;卷十六至卷四十五表,为府厅州县沿革、封建、职官、选举等目;卷四十六至卷一百八十二略,为舆地、河渠、海防、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等目;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一百九十二宦绩录;卷一百九十三至卷二百八十六列传;卷二百八十七至卷二百九十七杂传;卷二百九十八至卷二百九十九识余;卷三百为叙传。此书被认为是畿辅有志书以来的“巨擘”,较前所修《畿辅通志》内容丰富,材料翔实,且体例结构亦有较大改进。该志刊行后,在全国各省方志中享有盛名。然而,亦有人认为此书改动体例失当,如保定莲池书院张廉卿等人称此书“失纂述之体,贻市簿之讥,篇不成文,无异档册。”此书原刻本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除原刻本外,尚有宣统二年(1910)的石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198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则将此书重新标点出版。

猜你喜欢

  • 春秋深

    十九卷。清许伯政(详见《易深》)撰。作者认为,孔子依据鲁史撰成《春秋》,并用鲁史中未入《春秋》的史事作传,《左传》中叙述而不下结论、语言简洁意旨精深的部分即出自孔子之手。其余起注释作用的文字以及“词气

  • 刘向五经通义

    一卷。清洪颐煊(1765-1833)辑。颐煊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洪震煊兄,浙江临海人,经学家。嘉庆辛酉(1801)拔贡。少时刻志力学,一生勤研经史。嘉庆时客孙星衍粮道署,读平津馆藏碑;阮元督

  • 纲目订误

    四卷。清陈景云(详见《通鉴胡注举正》)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

  • 诸子裒异

    九种,十二卷。明代人辑,未标编辑者姓名。该书收诸子九种:宋苏轼注《广成子》一卷、周鬻熊《鬻子》一卷(逢行珪注)、晋程本《子华子》二卷(郎兆玉评)、汉陆贾《新语》一卷、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卷、唐谭峭《

  • 劝善书

    二十卷。明仁孝皇后撰。仁孝皇后徐氏,为中山王徐达之长女。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朱元璋闻其贤涉,于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燕王朱棣即位,册为皇后。并说:“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又言:“

  • 胡非子

    一卷。周胡非子(生卒年不详)撰。关于胡非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云:“胡非氏,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其后子孙因以胡非为氏。战国有胡非子,著书。”由此可知,胡非是战国时期人。郑

  • 今文尚书经说考

    三十二卷。清陈乔枞撰。陈乔枞(1809-1869年)字朴园,福建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清代经学家,陈寿祺之子。道光五年举人,官至江西临江、抚州知府。陈乔枞传其父亲辑佚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

  • 吴草庐文钞

    不分卷。春退谷手选。其生卒里贯不详。此钞乃康熙三年(1664)孙承泽所定本。于吴澄支言集中钞其十分之一,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又不分卷帙。属偶然缮写,未及成编之本。此文钞为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收入《

  • 毛诗补礼

    六卷。清朱濂撰。濂字理堂,安徽歙(今安徽省歙县)人。泾县包世荣著有《毛诗礼徵》。包世荣去世于道光六年(1826年),而本书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包著之后,故卷首王荫森序,亦曾提及世荣之书。朱

  • 佘山人诗集

    四卷。明佘世亨(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卷首题岭南,不著郡邑。《广东通志》亦失载其姓名。欧大任《序》称其“在正德、嘉靖间,好游名山。去家数载而归,卜居粤秀山下。”粤秀为广州山名